栽種期遇乾旱 佳里牛蒡恐又減產

臺南市佳里區是牛蒡重要產地,4月初即可採收。(臺南市佳里區農會提供/劉秀芬臺南傳真)

臺南市佳里區農會每年舉辦牛蒡產業文化活動,讓學童體驗採牛蒡。(臺南市佳里區農會提供/劉秀芬臺南傳真)

臺南市佳里區是牛蒡重要產區,已經有近30年種植牛蒡歷史,農友表示,去年10月底至11月栽種期乾旱高溫,導致種苗存活率只有7成左右,估計今年4月收成時,產量將從往年的每分地2.5公噸至3公噸降至1.5公噸。

栽種牛蒡需大量人工,近年來因人工短缺、農民老化,佳里區種植面積逐年縮減,今年種植面積約50公頃,但可收成量只有7成。佳里區農會牛蒡產銷班班長黃榮昌表示,前年10月底至11月栽種期乾旱高溫,導致牛蒡苗種下後有3成死亡,收成大減;去年底栽種時又遇到同樣狀況。

黃榮昌說,收成好時每分地產量可達3公噸,但今年種苗存活率低,每分地可能只剩1.5公噸產量,只希望再兩個月收成時不要遇到下雨,「只要下4個小時的雨,牛蒡就爛了,不用收成了」。

黃榮昌表示,牛蒡收成後,除了送往拍賣市場、供給加工廠商,也拓展外銷日本,留一部分製成牛蒡茶等加工品,這兩年受疫情影響,外銷市場停滯,以往熱銷的牛蒡茶等加工品,銷售也沒往年好。

「農民看天吃飯」,黃榮昌說,牛蒡種植受氣候影響大,這幾年產量減少,工人薪資也漲價,牛蒡收成時,1天8分地要請40至50個工人採收、清洗,近年來工人愈來愈難請,牛蒡拍賣價每公斤還是維持30至35元左右,只能請民衆多支持臺灣在地農產與加工品。

佳里區農會表示,爲推廣牛蒡產業,20多年來幾乎每年都舉辦牛蒡產業文化活動,牛蒡茶、牛蒡香鬆等相關產品也很熱銷,去年底也請食品廠研發牛蒡脆餅,現在正進行試賣,收集消費者意見,口味調整好後再正式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