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寫着"Hotel"的建築不一定是旅館

寫有“hotel”的建築

還記得六年前剛來澳洲旅行時候,我坐着大巴來到一個小鎮,身心俱疲急需投宿,揹着揹包就直奔車站對面一座寫有“Hotel”的建築物而去。打開厚重的木門,內部完全不是我期待的酒店該有的樣子:有着職業微笑的前臺人員,搬運行李的電梯,環境優雅的餐廳。

酒吧的內部還保留着以前的樣子

牆上的照片好像預示着當年的客人都是卡車司機

只見室內燈光昏暗,喇叭裡播放着快節奏的搖滾樂,而實木製作而成的吧檯基本佔據了大部分空間,坐在吧檯邊上的本地人無一例外無不捧着一大杯啤酒喝的正酣。

和這些陌生人對視的一瞬,我有一種侵入他們領地,冒犯他人的感覺

硬着頭皮走到吧檯,怯生生的詢問關於住宿的事宜,酒吧的姑娘倒也熱情,向我解釋道,這棟名爲“Hotel”的兩層住宅,已經不再作爲旅館使用了,現在的身份僅是一家酒吧而已。

爲什麼一家酒吧不寫明“Pub”,而非要故弄玄虛的寫成“Hotel”呢?澳洲酒吧又是如何發展成今天這樣的?對很多事情都有好奇心的我,想要探尋它後面的根本原因,於是我諮詢了幾個本地“酒吧愛好者”,才知道原來澳洲酒吧的發展史也是相當曲折和有趣的。

衆所周知,酒精一直都在西方社會中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1788年英國殖民者來到澳洲的時候,也把本國的酒吧文化帶到了這裡,炎熱的天氣,乾燥的氣候,使得他們迫不及待的建造起了延續英格蘭風格的酒吧。但因物質條件極其有限,所以他們選擇了“一吧多用”:它不僅售賣酒水,還提供製作好的簡易快餐,也可以寄送郵件,收發包裹,更可以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事實上,在今天,如果路過只有幾百人的澳洲內陸小鎮的話,仍舊可以覓到這種“N合一”店鋪的蹤跡。

酒吧數量真正開始激增,始於19世紀的1850年代。那會兒也正是澳洲“淘金熱”的開始,很多人經過一天重體力的勞動,晚上迫切需要用菸草和酒精來舒緩緊繃了一天的情緒,於是很多城市、鄉鎮都在打造迎合消費需求的酒吧。

酒吧興起之後,真正的主角——啤酒就此登上歷史舞臺。直到1950年,啤酒一直都是澳洲酒水消費的主力軍,直到20世紀晚期,隨着意大利、希臘等南歐移民的涌入,葡萄酒製造業才逐漸發展起來。在此之前,“酒吧”一直都是啤酒、烈酒代名詞

起初,酒吧售酒甚至申請酒水執照的政策一直都是相當寬鬆,直到1916年,一些士兵因爲喝酒鬧事,在悉尼引發了一場不小的騷亂,就着這場風波,一些保守的基督教派人士趁勢成立了名爲“節制聯盟”的組織,他們利用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大衆媒體,給政府施加壓力,政府迫於壓力開始對酒吧施行嚴格規定。要求酒吧營業者在出售烈酒、啤酒這些酒精飲品的時候不僅需要獲取執照,還必須提供住宿服務。迫於無奈,店主就只好把酒吧掛在“不動產”的名下,尋求和旅館業合作,這就是如今很多酒吧的名稱裡都帶有“Hotel”的最早由來。

早年,酒吧兼營住宿服務確實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便利:城市化遠不如今天完善,也沒有路邊隨處可見的“汽車旅館”或者連鎖酒店可選,很多趕着馬車或者開着卡車出遠門的人們的唯一選擇,就是酒吧樓上的旅館,本地人稱爲“Pub Stay”。甚至一些遠道而來的生意人或者藍領工人,還會長期居住在這些簡易房間內,有的一住就是幾十年之久。

如今雖然絕大部分酒吧都不再提供住宿服務,但是名字中的“Hotel”就這樣保留了下來。

我喜歡點一些小杯啤酒喝,能嚐到不同口味,且還不會喝醉

說到酒吧,自然就不能不提啤酒,也許是氣候和環境使然,澳洲人在啤酒選擇上,非常喜歡高度數的。澳洲的酒吧除了售賣一些廉價的瓶裝工業淡啤外,也會和本地一些精釀酒廠合作製作鮮啤,一般這些啤酒的度數都能達到4%-6%之高,比我們國內日常接觸的瓶裝啤酒度數要高出不少,不常喝酒的人只要喝上一小瓶就能達到半醉的程度——我曾經在墨爾本帶國內來的朋友體驗特色酒吧文化,她僅喝了一小杯“精釀”,就已經滿臉通紅,感覺天旋地轉了。

在絕大多數國家飲酒史上,男性一直爲主導,這一理念也同樣適用於澳洲。隨便走進一家酒吧,男性比例一般能佔據到60-70%以上,且爲白人。

但是讓我沒想到的是,男女平權已經相當好的澳大利亞,在酒吧發展史上,也曾經出現過荒謬的“性別隔離”政策:澳洲地廣人稀,通常酒吧會建得很大,在剛進門的地方會有一個叫做“公共酒吧“(Public Bar)的地方,直到1970年,這個地方僅允許男性進入。而酒吧當然也“體貼”地爲女性設置了名爲“Ladies Lounge”的地方,一些酒吧規定,只有有男性陪同的女性纔可以在那裡喝酒,且不會賣酒給單獨來酒吧喝酒的女性。

不歡迎女性,有酒吧解釋是因爲基礎設施建設有限,沒有修建供女性使用的廁所。這一說法激怒了當時積極倡導女性權利的人們,她們在悉尼的一家酒吧把自己綁在柱子上以示抗議,最終在電視、廣播等媒體的壓力下,各個酒吧最終取消了男女不得共處一室喝酒的規定,且藉着這次事件,澳洲的州和聯邦政府的反歧視立法也得以順利通過。

作爲一名愛喝酒的女性,在知道了澳洲女性爲了自己的“飲酒權”如此抗爭後,心裡更對她們增添了幾分敬意。

在旅行中,除了喜歡瞭解一個國家的歷史外,我還喜歡通過“吃”的方式來理解本地文化。那麼,品嚐酒吧美食就成了瞭解酒吧文化必做的事情之一了。

澳洲是一個熱愛食肉的國家,漢堡裡面加入了牛肉和培根

早年英國殖民者把他們的“國民美食”炸魚薯條作爲酒吧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多年之後,隨着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的到來,酒吧食物也逐漸豐富起來。如今,澳洲酒吧的經典美食一定會有炸雞排、牛肉漢堡、肉醬千層麪、烤豬肩肉魚肉Taco等,但它們的特點都是直接、粗暴、油膩和厚重。

一切可以和啤酒搭配的都成爲了經典的酒吧美食

想想其實這也合理,澳洲人民本來就鍾情口吃肉大杯喝酒,而酒吧在這裡更是粗曠、隨意、簡單的代名詞,這不也正是澳洲人民性格最真實最生動的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