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對話|踏上“萬里山河路” 看山西如何締造交旅融合新傳奇

“萬里山河路”暨第十九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網絡主題活動啓動儀式中圓桌對話環節 記者錢龍攝

黃河新聞網訊(記者周昱麗)12月17日,“萬里山河路”暨第十九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網絡主題活動正式啓動,啓動儀式上設置圓桌對話環節。山西省交通運輸廳一級巡視員王四小、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一級巡視員陳少卿、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白雪冰,以及澎湃新聞副總裁王鵬,共同就“‘萬里山河路’賦能文旅振興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要議題展開討論和交流。

今年以來,《黑神話:悟空》傳播熱度持續高漲,山西文旅、山西古建魅力持續綻放。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有關山西古建、文旅的信息,全網總閱讀量已超400億,可謂“傳奇”。10月份,歷時7年建設的黃河、長城、太行三個一號旅遊公路全線貫通,帶來全新契機。交旅雙向奔赴,山西正踏着“萬里山河路”,締造高質量發展新“傳奇”。

穿珠成串!全域旅遊交通網帶來更多新機遇

三個一號旅遊公路提前三年實現全線貫通,同步建成慢行道870公里、驛站154個、房車營地61個、觀景臺228個、充電樁66處、5G基站1.59萬座、低空遊起降點14個,連通全省531處國保單位、779處省保單位、976個旅遊景區景點……

“在僅佔全國1.6%的版圖上,我們編織了一張路景相融、路業相通、特色鮮明、規模最大的全域旅遊公路網。”山西省交通運輸廳一級巡視員王四小介紹,其與現有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公路、高速鐵路、民航機場共同構成了一個覆蓋山西、通達全國的“1+3+11”快進慢遊深體驗全域旅遊交通網。

“1”是指國內到山西3小時、省會太原到地級市2小時、地級市到所轄縣1小時的“快進交通圈”;“3”是指分別覆蓋黃河板塊、長城板塊、太行板塊的3個7日“慢遊交通圈”;“11”是指以11個地級市爲中心的3日“深體驗交通圈”。

這樣全域旅遊交通網恰好解決了山西各個旅遊點位較“散”的問題。用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一級巡視員陳少卿的話說,就是“打通了我省全域旅遊發展格局的大動脈,大地提升了遊客出遊的便利性。”

此外,山西省交通運輸廳還將圍繞三個一號旅遊公路,深化路遊融合、深化運遊融合、深化數遊融合、打造多鏈融合應用場景等方面,做好交旅融合發展的“後半篇文章”。

山西文旅則在抓住機遇的同時,也將和交通雙向奔赴——依託古村古鎮、鄉村驛站,堅持一路一風景、一域一特色,推進建設公路沿線集“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的“慢遊”基礎設施,進一步豐富服務功能,使其成爲廣大遊客休閒、度假、娛樂的停靠點、憩息區、中轉站。同時,打造一批充分體現交旅融合特色、引領市場需求的新型消費集聚區。

對話現場,陳少卿還介紹了今年山西冬季文化旅遊活動,並現場發出邀請。自2024年12月1日(農曆十一月初一)至2025年2月13日(農曆正月十六),山西將組織開展以平遙古城非遺過大年、“年自萬物生—2025山西非遺年俗藝術展”(2025年1月22日—2月16日在太原美術館舉辦)等爲代表的特色活動。活動主要由民俗社火、冰雪度假、古建研學、溫泉康養、冬景攝影等五個方面的260餘項活動組成。“歡迎大家沿着三個一號旅遊公路,感受山西冬樂民俗。”陳少卿說。

活化利用!“地上文物看山西”將有更多新驚喜

山西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有“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之稱。今年山西文旅頻頻出圈,和各地驚豔絕倫的古建分不開。一方面很開心,“老寶貝”大放異彩,備受喜愛,另一方面也有擔心,交通的便利,將會讓更多人走近山西古建,如何平衡保護與利用,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白雪冰說:“三個一號旅遊公路的貫通,會讓更多遊客感悟山西悠久的歷史文脈。文物的保護與利用之間如何實現平衡,成爲我們工作的中心和重點。”

在他看來,文物的開放利用必須以保護爲前提,推進文物保護的過程中必須秉承好文物保護的原則和理念,要尊重歷史的真實性、風貌的完整性和文化的延續性,不能出現保護性破壞和建設性破壞。

因此,我省文物部門持續加強對已開放的重點古建築文物單位的日常監測,特別是賦存彩塑壁畫保存環境的監測,評估遊客暴增對文物本體產生的影響,科學覈定並控制遊客承載量,確保文物安全。同時,對於開放的文保單位,通過延長開放時間,增派人員等來提高服務質量。對於未正式開放的文保單位,進行分類指導,積極創造條件,短期內滿足遊客參觀需求,長遠實現正式對外開放。此外,還將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景區周邊基礎設施建設的協作聯動,強化文物安全防範。

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也將帶給沿着三個一號旅遊公路遊山西的客人們新驚喜。

“結合三個一號旅遊公路文物資源,山西省文物局不斷加強其搶救保護,建立了山西文物數字化平臺,推進文物數字化戰略,推出‘國寶中的山西’文物主題遊徑。”白雪冰介紹。

同時,在保護研究上提速,如推動“萬里茶道”“關聖史蹟”聯合申遺;在公共服務上提質,推動山西博物院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推進古建築、長城、壁畫、戲曲、關公等彰顯山西文物特色的標誌性專題博物館建設;在活化路徑上提效,通過“文物+景區”“文物+研學基地”“文物+業態融合”“文物+博物館”“文物+數字化”“文物+鄉村振興”等方式,爲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文物保護成果,更好發揮文物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等。

鏡頭聚焦!山西交旅融合將有更多新可能

“我之前來山西出差幾次,都是匆匆來匆匆回,這是第一次沉下心來在山西深度體驗,感受非常震撼,主要有三方面。”圓桌對話現場,澎湃新聞副總裁王鵬分享了自己走過三個一號旅遊公路的深刻感悟。

第一個震撼,是切實感受到山西文化和旅遊資源的豐富和迷人,特別是古建,每一座都散發着獨特的光芒。從“國寶第一城”運城的池神廟到萬榮的后土祠、秋風樓,再到稷山,看了大佛寺、稷王廟、馬村宋金墓羣,可以說“被震驚地難以言表”,因此“在寫稿時充滿深情”。

第二個震撼,是三個一號旅遊公路沿線在國家政策、山西支持之下,帶來的城鄉發展、人民生活鉅變。芮城推進零碳發展的莊上村,萬榮用“千萬工程”經驗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周王村、閆景村……“原來在山西的黃土高原上,黃河邊的古老農村已經發展成這樣了。”

第三個震撼,來自被採訪對象流露出的真情,以及他們對現在幸福生活的滿足和珍惜。 從稷山國家板棗公園演大型沉浸式實景劇《稷頌》的演員們,到晉城蘇莊扮演新人的演員、司徒村裡打鐵花的年輕人,普遍都是當地村民,大家說現在家鄉有了好的文旅項目和企業,讓他們不用再遠走異鄉打工,而能在家門口做宣傳家鄉的事,非常有意義。

此外,結合調研,王鵬還就“山西文旅文化行業如何打造出全國叫得響的IP”展開思考。他提出,山西有如此豐富和迷人的文化、古建和自然風光,加上“悟空”帶來的良機,能持續提供優秀的旅遊硬件設施、不斷提升服務,好的文旅宣傳IP自然就會形成。

除了考慮山西最有特色的古建和長城、黃河、太行山,他認爲,還可以考慮山西人的奮鬥精神,將兩者相融合,講好“善”和“美”的內涵,“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IP!”王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