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減塑 降低海洋微塑膠危害

毒物專家認爲,微塑膠對人體危害仍是未知數,民團則呼籲源頭減塑。圖爲今年6月舉行的1010 HOPE淨灘行動,清除288.5公斤海洋廢棄物。(10/10提供/黃唯淯臺北傳真)

面對海洋微塑膠難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表示,塑膠微粒問題可能無解,但可以從常見的塑膠微粒來源如塑膠容器、食品包材、漁業浮具等加強管理。長庚醫院臨牀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微塑膠對人體的危害至今仍是未知數,但建議民衆外出自備環保餐具、水壺,減少垃圾製造,避免微塑膠、奈米塑膠問題加劇。

林東良說,塑膠材質由於廣泛運用在生活,若要減少海洋微塑膠,需民衆有意識地源頭減量、避免塑膠流入至海洋,畢竟微塑膠難以從環境中移除,就算可以移除,成本也相當高。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表示,塑膠產品一旦成爲垃圾,難以回收、難以處理的性質,塑膠垃圾流入大海後形成塑膠微粒,被海洋生物誤食後,多會隨着食物鏈進入人體內,當前最重要的解方是源頭減量,塑膠不能再無止盡生產,要有一個上限,同時應加快優先淘汰一次性塑膠包裝及餐具。

顏宗海指出,塑膠材質使用後都一定會製造出垃圾。醫學上有兩個名詞,微塑膠及奈米塑膠,前者直徑小於5毫米,後者則小於1微米,這些垃圾最後導致環境污染,進入水源,甚至被生物吃下肚,回到人類餐桌上。

微塑膠及奈米塑膠的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細胞、動物實驗階段。顏宗海說,從實驗可知,這些塑膠會增加氧化壓力、發炎反應,對器官造成傷害,且直徑越小,越能穿越細胞壁,傷害也越大。

不過,微塑膠及奈米塑膠對人體的危害,至今仍是未知數。顏宗海表示,醫界只知道這些東西不好,但不知道進入人體後,有多少比例會被吸收、停留在哪些器官、長時間下來是否有致癌風險。他建議民衆外出自備環保餐具、水壺,減少垃圾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