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決定一個孩子命運的,從來不是大道理,而是這8個小習慣
作者:主創團·小番茄
一男孩考上重點大學後,在父母給他舉辦的慶功宴上,他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習慣。
知識、財富都是不斷積累的過程,沒有誰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
很多時候,決定孩子命運的,從來不是大道理,而是一些小習慣。
今天,和大家分享8個好習慣,請帶孩子早日養成。
閱讀的習慣
李雪琴曾經有個“塑料袋”理論:
不少人經常會在家裡攢一些外賣、買菜的塑料袋。
那些塑料袋看似無用,但總有一天,會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派上用場。
閱讀就是這樣一個積少成多、厚積薄發的過程。
董宇輝就曾自曝:
他的父親很喜歡在家裡看書,哪怕是《蘋果樹的種植技巧》、《母豬的產後護理》這樣的書,父親也讀得津津有味。
走親戚的時候,父親還會特意向他們要一些訂閱的雜誌和報紙,帶回家給董宇輝看。
就這樣,他從小就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也認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
閱讀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它能改變孩子的氣質,智慧孩子的頭腦,拓寬孩子的眼界,讓孩子精神富足、內心豐盈。
閱讀的時候,腦海裡一點一滴輸送進不同的知識,認知就不會再侷限於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學習也會輕鬆許多。
早睡早起的習慣
見過不少孩子,因爲沉迷打遊戲,經常徹夜抱着手機玩。
晚上不睡覺早上起不來,白天渾渾噩噩的,幹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
這樣懶洋洋的狀態,很難適應緊張、快節奏的校園生活,學業自然也是一團糟。
而早睡早起,就是治癒懶散的最佳良藥。
之前看到過一個學霸作息時間表,早上五點半起牀洗漱,跑完步後,立刻進入一天的學習安排。
晚上10點多就進入睡眠,補充好能量後,以積極的狀態迎接新的一天。
你會發現,那些自律、優秀的學霸,無一不是早睡早起、作息規律。
它看似是一件小事,卻能讓孩子精神煥發一整天,有更多的時間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想要培養孩子早睡早起,父母要注意以下3點:
1,全家人都要早早睡覺,而且父母不要玩手機看電腦,做個好榜樣。
2,睡前不批評孩子,讓孩子愉快地入睡;
3,睡前不讓孩子做太激烈的活動,可以看看書、聽聽音樂等。
堅持的習慣
網上曾有一段爆火的視頻:
一個三歲的小女孩一邊嚎啕大哭,一邊精準地回球。
網友們紛紛表示:“真是又心疼又勵志。”
面對媒體的採訪,小女孩的父親解釋說:
“學兵乓球是孩子自己的意願,但孩子畢竟是孩子,累了、倦了、受批評了……都會想到退縮,我認爲作爲家長,應該引導孩子並且陪伴孩子去堅持。”
的確如此。
孩子畢竟是孩子,難免意志力薄弱,想要孩子學會堅持,身上有一股韌勁,父母就要適當逼孩子一把。
學習是枯燥的,只有學會堅持的孩子才能收穫智慧的果實;
練字是乏味的,只有學會堅持的孩子才能迎來讚賞的目光;
彈琴是痛苦的,只有學會堅持的孩子才能收穫雷鳴般的掌聲。
優秀的父母,都懂得狠心管教,對孩子少一分溺愛放縱,孩子就能多一分堅持與恆心。
規劃時間的習慣
知乎上有個熱帖:“學霸的作息是怎樣的,爲什麼都不會困?”
北大學霸劉嘉森的作息表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他把一天分成了三個階段:
早晨,按時起牀,吃完早餐,立即投入到緊張有序的學習中。
中午,適當午休和運動。
晚上,間歇式工作,並做好睡前總結。
正是憑藉明確的時間管理,他的整個高中過得遊刃有餘,最後考到全省第二名的成績。
其實,學霸與常人的差別就在於精力分配與時間規劃。
想要培養出一個做事有計劃、生活有目標的孩子,父母不妨這樣做:
讓孩子列“每日必做事清單”來規劃時間,完成一件事,就在清單上劃勾註明;
有些任務和目標可以以周、月爲單位,一旦完成一項重要任務可以對孩子予以獎勵。
教孩子做好規劃,就是教孩子珍惜時間、管理時間、善用時間。
運動的習慣
柏拉圖曾說:“運動是人類走出平庸邁向強大、突破自我的管道。”
據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統計的全國63名高考狀元中,有34位平常喜歡運動;2017年調查的42名狀元中,24人愛好運動。
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爲什麼愛運動的孩子,成績往往更優秀。
北京協和醫院心理學專家楊霞發現,很多孩子之所以專注力不行,做事拖拉磨蹭,出現情緒問題,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運動不足。
所以她平日裡最重視的,就是帶兒子運動。
小時候,兒子容易分心,協調性差,於是她從4歲起便堅持帶着兒子爬山。
正是因爲常年保持運動習慣,她的兒子始終保持充沛的精力,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最終成爲了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
無論多忙,家長不要忘了每天給孩子留下半小時的揮汗時間。
愛運動的孩子,身體韌勁十足,內心能量十足,纔是真正地贏在起跑線上。
勞逸結合的習慣
你有沒有發現,那些所謂的學霸從來都不是隻刷題、死讀書的“書呆子”,他們都有着豐富的興趣愛好。
浙江學霸葉一鳴,高考總分716分,從小多才多藝,小學就是學校合唱團的鋼琴伴奏。
哪怕學習再忙,也不忘自己的音樂愛好。
被牛津大學錄取的成都女孩張恆一,初入高中時成績並不拔尖。
而且她既要準備高考,又要申請出國留學,整個高一高二壓力都很大。
但她在拼搏之餘,還參與了各種社團活動,導演話劇、唱歌、彈吉他等……
也正是這些課外的愛好和活動,舒緩了她的壓力,也激發了她的自信心。
孩子的世界不應該只有學習,父母平日可以多培養一些孩子的愛好,幫孩子養成勞逸結合的習慣。
這可以幫助孩子在緊張地學習之後,通過愛好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培養寶貴的鬆弛感。
多做家務的習慣
哈佛大學曾耗費78年時間,做過一項名爲“格蘭特研究”的實驗。
結果發現,成年後有成就且幸福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從小就會做看似瑣碎的家務。
朱棣文出生於“美國史上最牛華人家族”。
他的兩個兄弟,一個是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一個是知名律師所的律師,而他自己不僅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還曾擔任美國能源部長。
提起朱媽媽的育兒秘籍,有一點很重要——讓孩子做家務。
童年時期,像是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清理庭院、菜市場買菜、去河邊提水……朱棣文不知做了多少。
也恰恰是這些勞動,讓他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遠超同齡人。
孩子經常做家務,不僅動手能力能強,也更容易養成專注、自律的好習慣。
做家務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伴隨孩子一生的財富。
感恩的習慣
最後,要培養孩子經常感恩的習慣。
很多孩子從小在蜜罐里長大,他們體會不到父母的辛苦,每天習慣了享受的生活。
他們很難去愛身邊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爲了什麼要努力學習。
如果一個孩子不懂感恩,那麼成績再好也是無濟於事的。
但這種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後天培養和發展的。
父母可以帶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一看,讓他切實感受到父母上班的辛苦;
每天對家人說一句感謝的話,睡覺前和孩子一起總結一天中幸福美好的事;
在家人生日時,可以鼓勵孩子送上祝福和禮物表達感激之情。
要讓孩子明白生活的真相,懂得心疼父母的付出,知道自己的價值是什麼,每天努力的意義是什麼。
學會感恩,學會珍惜,讓孩子養成感恩的習慣,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喬布斯說:“在生命的最初30年裡,你養成了習慣;在生命的後30年中,習慣決定了你。”
教育的路上,習慣是核心。
父母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爲習慣,是養成好孩子的基石。
沒有一個優秀的孩子是橫空出世的,都是長期辛苦付出、日積月累努力的結果。
父母承擔起督促的責任,懂得適時逼孩子一把,才能讓好習慣成就孩子美好的未來。
點個“在看”,祝我們的孩子都能盡情揮灑汗水,開出絢爛的花,結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