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考得像數學,數學考得像生物!“難出天際”的海淀一模試卷傳遞出什麼信號?

2024屆的海淀考生,終於走到了高三一模這一關。

據瞭解,2024年既是北京課程改革年,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啓動元年。而海淀一模真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成爲北京高考的指揮棒和風向標。

才考完,就有不少學生直呼試題“難出天際”。海淀一模到底難不難?試卷裡有啥新花樣?這次的考題以怎樣的方式迴應了新課標、新課改?創新性體現在什麼地方?普娃下一步去往何處?低年級的孩子接下來又需要做些什麼?

語文考得像數學,數學考得像生物...

據部分考生反映:這次學的跟考的沒多大關係,感覺根本學不到點子上。

講真,學生有這種感覺是對的。

因爲,近幾年北京高考的命題趨勢就是破舊立新和探索求新。考題在反套路、反押題的道路上只會越走越深,新課標下的考題將出得越來越靈活。

所以,與其說高考有變難的趨勢,倒不如說高考在認認真真地篩選素養好、能力強的學生。

且來看看海淀一模各科試卷是如何出奇出新的。

語文考得像數學,邊閱讀還要邊計算。

數學出得像生物,選擇題倒一拿生物繁殖做背景。

英語閱讀化學、生物知識一起上,科學元素明顯增多。

歷史考得也像科學,題目直接就叫“科學教育”。

以上這些只是一模試卷的冰山一角,說它“新”肯定沒有爭議,說它“難”,則是見仁見智了。

畢竟,海淀臥虎藏龍,題目出得再難,也是會者不難。

據過來人分享,海淀一模就不是給學生樹立信心的,而是不讓學生飄。

也有老師表示,正式高考前,來次打擊不是壞事。

首先,一模不是定位考,它決定不了高考成績。自從高考志願改爲出分後填報以來,模擬考命題人意識到一模不再需要診斷真實的學業水平,而傾向於把它做成一次形成性測試——幫助學生找到不足,敦促學生努力改進。

其次,在高考前遭受一次打擊,有助於增強心理承受力。要知道,當大部分學生喊難的時候,既和試卷本身難度有關,也與考試心態和臨場發揮有關。

綜上,與其糾結海淀一模到底難不難,還不如趕快去忙三件事:一是查問題,把全身上下的窟窿漏洞趕緊補上;二是調心態,被一模虐過,再經歷二模洗禮,高考就沒那麼嚇人了。

而第三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覆盤。

有位老師曾經說過,每套試卷,弱者只看分數,中者只會改錯,智者會去覆盤。

拿海淀一模數學試卷來說,它就值得深度挖掘、反覆推敲。最少做兩遍,再嚼一下其中的味道,會對高考有很大的幫助。

其實,仔細研究試卷後就會發現,每科試題都可以分成三類:知識、素養和能力。大體來說,知識類考題比較簡單,素養類是考試的核心,屬於中檔題,能力類則是考察學科思維夠不夠快、夠不夠硬。

覆盤時,建議學生想清楚,什麼分是必須拿到的,什麼分是摸一摸就能摸到的,什麼分可能需要花很大的代價才能拿到。到了高考考場,先把試卷掃一遍,判斷一下各類題目的佔比,然後合理做出時間分配,這是一個優秀的考生該思考的問題。

此外,當試卷分析多了,就會不自覺地 站在出題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到了那時 就會發現,雖然題目出得眼花繚亂,但是考覈的本質大體不變。

數學越來越難,普娃該怎麼辦?

最近幾天,數學憑藉一己之力,又一次成爲家長羣裡的熱議話題。

先是海淀一模數學試題出得比往年難,讓北京的家長和學生有所警覺:今年高考數學怕不是要增加難度?

而後,多所985高校官宣2024強基,不少學校的變化調整都指向數學: 一是提高數學、物理等高考成績在強基入圍總分中的權重,二是 數學單科成績特別優秀的考生可以獲得強基校測破格入圍的機會。(相關閱讀:)

熱鬧過後,有些家長反應過來:無論是爲了高校篩選創新人才,還是爲了強基選拔數學尖子,高考數學都很有可能增加區分度。

講真,數學單科能上140分,在不少重點高中裡也都是鳳毛麟角。大多數普娃要如何破局突圍?低年級的孩子可以做哪些準備?

對於想走高考路線的普娃來說,中考、高考拼的都是總成績,主打的就是全科均衡發展。要有認真學習的態度,把各科基礎打紮實,小學、初中不偏科,高中確保有強勢科目,然後學科短板別太短,知識和素養類的題目多拿分,別把自己的知識木桶削成個木托盤就行。此外,數學高分段拼的是天賦和悟性。缺少這兩樣的學生,也可以靠多見題、多總結、多舉一反三來彌補。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在數學的啓蒙階段,一切都皆有可能。學習的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不要因爲背了個口訣,學了個解題套路就開心得不得了。癡迷各種解題技巧,會掩蓋學習的本質,到了初、高中只會覺得越學越難。建議小學階段把計算基礎打牢,把基本概念理解清楚,嘗試用數學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激發數學興趣;初中注重培養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學好幾何證明和函數,提高空間感和數感;高中注重理解和分析,重視概念背後的原理,思考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繫,以及演繹而成的數學體系。

這項能力不行,將來諸科皆廢

前面說過,這次海淀一模,語文考得像數學,數學考得像生物。調侃歸調侃,這背後透露出命題跨學科內容多、卷面字數多的趨勢。

一方面,有的試題題幹很長,有的試題需要快速剔除冗餘信息,提取有用信息。另一方面,多科試卷出現了學科融合題目,注重考查知識的融會貫通和靈活運用。

而應對之策,直接指向學生的深度閱讀能力。

閱讀量不足,諸科皆廢。過低的閱讀量,狹窄的閱讀面,將會制約思維的發展。閱讀量不足,就不可能有“質”;沒有“質量”的學習,則難以形成真正意義的“思維”。

閱讀一定是綜合能力的基石。因爲,理解、分析、探究、表達所學的知識的能力,都需要強大的閱讀面和閱讀能力做支撐。就連數學老師也說,有了解題思路後,還要清晰地表達出來,這和文科素養相關。

值得關注的是,閱讀也具有“馬太效應”。

讀得越多,知識存儲就越豐富,理解信息的能力就越強,也就越容易進入深度閱讀狀態,並在閱讀之上生髮出學術能力和探究能力。

如果想知道孩子在小學和初一、初二階段,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具有超高性價比和回報率?那麼,自主閱讀一定是其中的一個答案。

從小多讀生活中的文本,加強知識學習與經驗、生活、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繫。比如讀藥品說明書、家電使用指南、傢俱組裝說明、卡片遊戲說明、戶外廣告牌等。

注重提升閱讀的廣度和精度。既要進行多個領域的廣泛閱讀,包括讀新聞、讀名著、讀科普讀物,也要嘗試讀一些費勁、晦澀的材料,比如介紹前沿科技成果的學術類文章。並且,邊閱讀邊進行關聯思考,形成知識網絡,在積累和思考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編輯|京教君

素材來源|綜合自京考一點通、數學先生、杭州網、家教策略與學習規律、京城教育圈,由京城教育圈進行整理及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