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網“織”出致富路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濱州沾化河東李家村:
漁網“織”出致富路
賈海寧 林 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5年01月10日
第 10 版)
寒冬臘月,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大高鎮河東李家村,一片熱火朝天。貨車和電動三輪車在村內主路上停得滿滿當當,家家戶戶掛滿五顏六色的漁網,一件件打包好的快遞堆滿院子,村民有的在車間裡製作漁網,有的在打包商品,有的往貨車上搬運快遞……
在這個僅有120戶、330人的小村子,每年漁網銷售額達到3億元,網盤手拋網更是佔據了國內60%的市場份額。
“別看我們村不大,但村裡漁網加工銷售企業有70多家,還成立了漁具專業合作社和漁網協會。40多名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陸續回村,都從事漁網生產和銷售,做得最好的一年能賣出6000多萬元的漁網。”河東李家村黨支部書記李從吉說。
河東李家村漁網銷售史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那時候,村裡只有七八家農戶做純人工編織的傳統手拋網,銷路也只有周邊鄉鎮。改革開放後,村裡製作漁網的農戶逐漸多了起來,村民做完漁網就揹着大包小包趕客車,爲了十多元的差價趕往其他城市售賣。如今,大高鎮的漁網產業已經有4代傳承,加工和銷售傳統手拋網、美式手拋網、粘網等30餘種漁網,還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定製。漁網產業的發展,讓村民手中有了“金飯碗”,羣衆生活逐漸富裕起來。
“輕輕往前一蕩,再往後一擺……”村民李志國搭起手機支架,熟練地向直播間觀衆示範漁網的使用方法,系統不時提示下單信息。
近幾年,短視頻平臺興起,爲產品銷售提供了新路徑,大高鎮在河東李家村建起“社區微工廠”,村裡的年輕人紛紛開始直播帶貨,從種類到品質,再到撒網技術等,全程細緻講解,訂單供不應求。如今村裡的年輕人個個臺上能講,臺下能“拋”,河東李家村也變成了“網紅村”,吸引不少粉絲前來一探究竟。李志國29歲時回到村裡,成爲最早回鄉創業的人之一。“在外面打工一個月掙四五千,現在一個月能掙3萬來塊錢。”李志國說。
在站穩國內市場的同時,大高鎮也在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目前,河東李家村每年出口漁網160萬張,銷售額約8000萬元,產品遠銷俄羅斯、韓國、東南亞等市場。
“我們規劃建設的大高鎮漁網產業示範基地已經初具規模,未來將堅持創新驅動、穩步提升,不斷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品質量和產業競爭力,讓漁網產業更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大高鎮黨委書記崔金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