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學者計劃砸16億 短期交流逾5成

審計部質疑「玉山學者計劃」成效,點出逾5成爲短期交流教研人員,不利學術能量累積。(本報資料照片)

爲協助大學延攬國際人才,教育部自107年度起推動玉山學者計劃,執行迄今耗資經費超過16億元經費,但審計部質疑成效,並點出申請件數減少、聘任學者人數降低,且當中逾5成更爲短期交流教研人員,不利學術能量累積等問題。教團直言,政府如有意改善國內學研環境,應從調整制度與勞動條件做起,而非只是期待用高空煙火式的手法攬才,作法根本是搞錯重點。

審計部近日公佈112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覈報告,提到玉山學者計劃執行成效不彰。 審計部說明,玉山學者可獲外加年薪最高500萬元,3年1期;玉山青年學者則可獲外加年薪最高150萬元,5年1期,以及被羅列在玉山(青年)學者條件的國際優秀人才,教育部也核予每人每年至多150萬元的學校學術交流暨工作費。

但審計部表示,教育部107至112年度累計執行數爲16億4806萬餘元,累計聘任玉山學者94人、玉山青年學者12人、國際優秀人才40人。其中在94人中,短期交流教研人員聘任者54人,佔比57.45%。以短期交流教研人員爲大宗,不利學術能量長期累積。

高教工會理事長周平直言,政府打造玉山學者計劃,邏輯是想着只要把人才引進臺灣,提升學術環境,也冀望海外學者能帶動臺灣科研能量,但問題是國內學術資源分配不均,僵化的管理主義更難被改變,政府如有意改善,應從調整制度與勞動條件做起,而非只是期待用高空煙火式的手法攬才,作法根本是搞錯重點。

教育部迴應,將持續檢討與精進,引導學校持續以高教深耕經費或彈性薪資延攬國際優秀人才,強化廣宣、公告攬才資訊及辦理海外攬才活動,提高方案能見度並更新執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