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搔皮膚就爆痛!傷後太緊繃 「神經病變」誤判感覺

▲被羽毛搔就爆痛,「神經病變」惹禍。(圖/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無論是被門夾傷、走路跌倒,受傷的第一時間總是十分疼痛,但隨着傷口逐漸癒合,原本應緩解的疼痛卻依然持續,甚至輕輕按壓就會「爆痛」,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主治醫師楊琢琪提醒,如果症狀持續1~2個月,就要懷疑自己可能罹患了「神經病變性疼痛」,應儘早就醫檢查並治療。

楊琢琪表示,神經爲了保護人體,在後傷後會將「疼痛」的訊息傳遞到大腦,但如果神經在受傷後過度緊繃,就可能會產生「誤判」的現象,將羽毛搔過、微風吹過等輕微的觸感,都解讀爲重大外力施壓,進而向腦部傳遞痛感,長久下來,將對病人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目前馬偕醫院疼痛門診的病人,約有6~7成爲神經病變性疼痛,其中以神經退化的中老年層佔了多數。楊琢琪表示,常見的神經病變性疼痛爲「皰疹病毒」感染後所產生的病變,「只要穿衣服都會讓病人覺得不舒服」。另外,其他包括糖尿病、坐骨神經痛、頸部神經病變、三叉神經痛,也都是常見的病症

介入性疼痛治療示意圖。(圖/臺北馬偕醫院提供)

由於病變的神經從外觀上難以直接判別,醫師在詢問病人的狀況後,會透過「電位改變」的方式,偵測神經是否出問題。若發現患者的疼痛是由神經病變引起,會在影像引導下行「介入性治療」,將止痛藥類固醇高濃度酒精打入病變神經,將疼痛來源消除,或安撫神經不要那麼緊繃,隨後再輔以口服藥物的方式,持續降低疼痛感療程個人情況而異,「有人打1周就不痛,有人的療程可能長達1年纔有效」。

馬偕紀念疼痛治療中心主任林嘉祥也表示,介入性疼痛治療是透過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引導,使得治療成效更精準副作用也較其他口服、肌肉或靜脈注射來得少,但必須由完整訓練的疼痛專科醫師執行,若病人有皮膚破損,或局部感染者,則不建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