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蕩動物問題惡化快失控 保育人士力推這方式最有效遏止

保育人士指出,2017年零撲殺法案上路之後,這個問題的惡化速度已經快到失控,遭犬貓攻擊的野生動物死亡率更高達8成,強調全面禁止餵食纔是減少遊蕩動物最有效的方法。(李柏澔攝)

據農業部統計,2022年遊蕩犬推估數量已來到15萬9697只,遊蕩動物帶來的社會安全及生態環境問題與日俱增。保育人士指出,2017年零撲殺法案上路之後,這個問題的惡化速度已經快到失控,遭犬貓攻擊的野生動物死亡率更高達8成,強調全面禁止餵食纔是減少遊蕩動物最有效的方法。

保育團體24日共同舉辦「遊蕩動物衝突危機記者會」,對政府提出遊蕩動物衝突的相關說明。

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理事長遊崇瑋表示,遊蕩犬貓在野外會獵殺、玩弄野生動物,尤其被長期餵養的個體每天在野外可遊蕩數十公里,期間被咬死的野生動物不計其數。而犬貓在野外通常並不安全也並不健康,須面對車禍、挨餓受凍、跳蚤蚊蠅、傳染病、毒殺、陷阱等風險,讓犬貓持續在野外遊蕩是人、貓狗、野生動物三輸的局面。

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課長廖朝盛表示,遊蕩犬貓攻擊野生動物的狀況越來越頻繁,是救傷單位救傷原因前5名,根據野灣救傷統計,平均每11件救傷案例就有一件遭受犬貓攻擊,遭受犬貓攻擊的野生動物死亡率更高達8成,過去30年犬隻攻擊已經成爲穿山甲創傷入院的主因,野放後的死亡的石虎高達半數都是犬攻擊造成的。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郭佳雯也針對「於特定生態熱區試辦特定臺灣原生種野生動物因犬隻侵擾改善專案」計劃提出批評,她說,目前整個試辦計劃的內容完全沒有公開,但農業部卻已經將112年特定生態熱區之遊蕩犬族羣分佈與數量變動監測計劃公開上網招標,呼籲主管機關不要閉門造車,讓試辦計劃迴歸專業。

臺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許皓捷說,禁止餵養纔是減少遊蕩犬數量的最有效方法,餵食會提高遊蕩犬族羣的出生率和延長其壽命,使得遊蕩犬數量不斷上升。而捕捉、絕育及野放(TNR)也無法減少遊蕩犬數量,除非絕育率長年維持85%以上,且無新棄養個體遷入。

農業部動保司副司長陳中興迴應,該計劃執行過程中,若餵食是爲了誘捕,那在成功誘捕後就不應該繼續餵養,假如餵養已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可依《廢清法》開罰,而全面禁止餵食可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