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奧運觀賞度 跆拳道電子護具成浩劫?
近年奧運加強電視轉播的重要性,相對對運動觀賞門檻入門性要低,原本觀賞性高、入門容易的跆拳道,因爲電子護具上路後,得分規則變得複雜,比節奏也被丕變,對觀賞度的提升,恐難有加分作用。
昔日跆拳道採人工計分,稱爲「傳統護具」由坐在4個角落的裁判給分,只要3名裁判認定攻擊命中,就算得分有效,評斷依據多爲踢擊聲音,以及是否命中護具上的色圈,缺點是太過主觀,常有爭議性判決。
說難聽一點,就是要「黑」掉特定選手非常容易,早期各國遇到南韓選手,不把對方踢到擡出場,要贏很難,還有禮遇地主的潛規則,爭議時有所聞,因此開始有研發電子護具的計劃。
▲(圖/資料照/達志影像/美聯社)
電子護具採用電子襪晶片感應,以選手踢擊磅數作爲得分依據,因爲接觸面與施力點的緣故,過往用來試探對手或防禦的側踢/側踩動作,變成得分主流,在傳統護具時代,側踢除非擊倒對手或命中頭部,否則很難讓裁判給分。
結果電子護具問世至今,在講求得分效率的前提下,「踩來踩去」成了跆拳道比賽特色,變成用腳比的「擊劍」,讀者可以比較下面兩段奧運跆拳道的影片,分別是使用傳統護具的2004年雅典、2008年北京奧運,以及2012年倫敦奧運的比賽畫面。
倫敦奧運雖仍有美技出現,但頻率相對減低,從用了這麼多慢動作畫面就知道端倪,不過歐洲選手目前有突破電子護具的限制的趨勢,能夠在比賽中頻繁施展昔日變化多端的美技,但仍需再將影響力擴大。
當今跆拳道生態已經不可能再走回頭路,WTF(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世界跆拳道聯盟)在放寬比賽服顏色規定之餘,對廠商在電子護具的改良可能得多加把關,不然在觀賞度無法提升的狀態下,也將影響在奧運的地位。
▲(圖/資料照/達志影像/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