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死亡率高 衛福部該負全責

(圖/本報系資料照)

日前「降低臺灣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揭露臺灣民國111年嬰兒(1歲以下)與新生兒(出生4周以下)的死亡率均逆勢上揚、分別創近14年、15年最高,「未來主人翁」出生不久即人間蒸發,主辦單位沉痛問:究竟誰要負責?

我國嬰兒與新生兒死亡率逆勢上升且長期偏高,有其近因與遠因,兩者皆重要,且皆是衛福部長該當其責。近因,答案在不久前已經揭曉。111年,全民死亡率逆勢上升,新冠登上全民第3大死因,造成1萬4667人死亡,且多項死因均受影響,超額死亡達2萬4266人(+13.2%),全民壽命逆勢縮短!

而嬰幼兒,並未如某些無良官員與專家所稱得以倖免。如同本人一路疾呼的,Omicron不是流感,更不是感冒,111年初就已在美國登上各年齡層前幾名死因,包括兒少。在臺灣,新冠在111年嬰兒、1~14歲、15~24歲年齡層,分別高居第9、3、5名死因。

在總體死亡率上,嬰兒死亡率比110年成長7.7%,一樣有顯著超額死亡,新冠佔其中約1/4,其他多項死因亦顯著上升,幅度最大的三項是:源於周產期的呼吸性疾患(佔近4成,顯示引產增加);早產/體重不足;母體因素/周產期併發症之影響。這些與新冠疫情泄洪有密切相關,包括嬰兒與孕產婦染疫、孕婦未接種疫苗,以及疫情下的醫療排擠(導致恩恩們叫不到救護車等),這是整個臺灣共同經歷的人禍,而非天災,更非產婦年齡一夕變老所致。

是誰,在2022伊始,就大內宣認知作戰,宣稱:Omicron很溫和、絕大多數都是輕症?是哪個指揮官說,只要達到全臺15~20%染疫目標,「就能像感冒一樣,不那麼敏感」了?是誰說兒童染疫沒事、沒有兒童疫苗與藥物也能共存?而染疫沒事(打疫苗卻可能有事)的誤導,不正造成有疫苗之後,孕婦與兒童的接種率居低不上?

至於遠因,有三大類問題,一是晚婚晚育導致人工生殖技術需求高,但政府卻未予全面給付納管,導致多胞胎多;二是自然產誘因不足、剖腹產使用氾濫,導致人爲的早產;三是不重視原住民全人全社區發展,導致偏鄉青少女懷孕率仍高,且常合併菸酒、檳榔使用及營養不足。

身爲衛福部長,不僅對怠忽職守裝瞎,就連只是區區十項的嬰兒重大死因都沒看完,錯把已經改善的嬰兒猝死當作重點,還誤以爲它是事故傷害死亡的主因(其實兩者是嬰兒十大死因當中獨立的兩項),如此不用功,倒是對幼兒園喂藥烏龍案大打太極拳。政治不止凌駕專業,更凌駕良心。在無良治理下,年輕人與下一代,怎看得見未來?(作者爲前國民健康署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