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對客政策原則:寧讓人知莫讓人見

快速導讀

今年以來以房地產行業爲首,不少地方都調整了針對房地產交易的相關政策,有放大招,有直接解除“辣招”的,讓不少人拍掌叫好!但與之相比,銀行業的忸忸怩怩就讓很多人感到不爽,“你們不是已經內部溝通好了嗎?爲什麼各有各的說法呢?”我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各方的思路,希望大家對各方的操作都保留理解的空間。

舉個例吧!

大家都知道在某些城市對於購房是解除了一些限購政策的,甚至放出“只要房子在招租或者出售中,就都可以參照首套來對標購房資格”的政策吶喊。很多人頭腦發熱就一股腦地衝去樓盤準備買買買!但是當真正下訂之後才發現,大部分銀行倒是沒有同步這個政策,該認房的還是要認房,該認貸的還是必須認貸。首套、二套,甚至三套房的認定標準在銀行端沒有被對齊顆粒度。這不是開玩笑嗎?難道銀行還不能跟進大政策方向嗎?

確實,銀行在這方面是有自律機制的,更多的解讀是老百姓自己想當然了。以前有三大限制“限買”、“限價”和“限貸”,還有一個“限價”就不贅述了。前兩個限制是屬於房管部門可以統籌的,比如你購房的資格和房屋買賣的價格都需要經過房管部門來把握。但是貸款就不是房管部門可以控制的事情,房管部門沒辦法對銀行發出指引,“你銀行必須對照我房屋交易的規則來給買房人發放對等的貸款”。這是不現實的。

所以,這就會出現我以上說到的例子,在房管部門面前你可能是首套房的買家,但是在銀行角度來分析你可能連貸款買房的資格都沒有--因爲你可能已經是三套房在手。所以,大家不要總是想當然認爲我可以過得了房管,銀行就必須無條件配合。除非你是全款拿下房子,並不需要銀行貸款槓桿,否則就必須按照銀行的規則來。

而銀行自身爲什麼不主動對此顆粒度呢?

銀行的苦衷你可未必能夠讀懂

銀行不想對齊顆粒度嗎?當然不是,銀行恨不得全部放開,然後客戶蜂擁而至,但是銀行的管理機構是不會輕易容許銀行隨意放開政策限制的。這裡必須有一個風險意識,房子買賣是沒有風險的,買了就買了,賣了也就賣了。但是銀行的貸款是有風險的,比如你因爲負債過高而導致最後房子斷供,這個壞賬誰來負責呢?總不能也跟房管部門喊冤吧?

所以銀行是有內部自律機制,不能夠罔顧風險評估標準對客戶進行無差別的政策放開,這樣銀行的不良率就會快速上升,這不是金融機構需要的結果。片面追求業績忽視風險的操作就是自尋死路。所以,銀行只能非常審慎地對政策進行解讀,必要時配以適當的政策口子來滿足市場的訴求。

但是這個時候總有人“搗亂”,比如中介?自媒體?和部分銷售人員?爲了能夠加速成交,以上的羣體很喜歡推波助瀾,明明銀行只是在研究政策的可行性,自媒體就會標題“銀行已經同意跟進放開政策”。這就慘了,銀行可能會調整策略,但是也要低調進行,差別化進行,自媒體一曝光直接就讓可以做的事情變成“明令禁止”。

甚至很多人還把跟銀行溝通的聊天截圖直接上網,某某銀行已經內部跟進政策!這就把大家都害慘!時至今天,銀行都不敢貿然公開自己的產品政策,避免公衆有過度的解讀,只能夠把通用的產品標準做推廣。想知道細節?聯繫你身邊的客戶經理吧。而這種非公開的手段又令到貸款成爲一種“半公開”的操作,留給了中介收費足夠的空間。

金融監管機構對於銀行的操作是有自己的考量和容忍度,針對部分可以操作的可能,其實是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如果你直接上來就喊全部放開,試問作爲管理者如何面對市場的不同聲音呢?你只聽到贊成全面放開的聲音,對於大部分風險厭惡型的羣體,如何消除他們的顧慮呢?實際上,這些所謂的政策跟進,銀行有自己的內部指引,而這些差異化的手段並不適用所有的客羣,希望大家充分理解。

勝手金句

給各方一點時間和空間,明天會更好。

更多理財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