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濟湟保供水
9月30日,青海西寧市南川水廠一期建設項目正式供水,水源取自盤道水庫及引大濟湟西乾渠。“項目採用臭氧活性炭深度處理工藝,能有效提高水質,今後南川片區居民將喝到更健康優質的自來水。”項目經理董學臣說,該項目將有效解決西寧市“十四五”期間及遠期供水能力不足問題。
引大濟湟工程被稱爲青海省“一號水利工程”,是國家水網規劃中的重大水利工程項目之一。工程通過蓄水、調水工程體系的建設,從水資源較爲豐富的大通河引水,穿越達阪山進入貧水的湟水流域,南北貫通大通河、湟水兩大流域,東西聯通西寧、海東兩市水系,是青海東部城市羣的水資源保障工程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工程。
青海是水資源大省,但水資源分佈極不均衡。湟水河是黃河上游流域最大的一級支流,湟水流域僅佔全省2.2%的面積,流域內聚集的人口、耕地、糧油產量、工業產值卻佔全省一半以上,是青海省主要工農業產區。長期以來,水資源短缺嚴重製約着湟水流域經濟社會發展。
引大濟湟工程從1996年開始建設,目前建設主體已全面建成。工程由石頭峽水庫、調水總乾渠、黑泉水庫、北乾渠一期工程、北乾渠二期工程及西乾渠工程等組成,受益範圍覆蓋1州2市5縣(區)的75個鄉鎮,年供水量5.26億立方米。
一渠活水,荒山變良田。工程所經的淺腦山地區,原先的旱地變爲水澆地,海東市互助縣丹麻鎮東丹麻村村民改造了多畝旱地。村民張得明說:“以前我們這裡屬於淺山地區,靠天吃飯。北乾渠通水後,灌溉有了保證,這幾年農作物產量也高了。”
工程全面完成後,沿線大量山區農田將實現“旱改水”;每年可減少輸入黃河的泥沙44.8萬噸,有助於湟水流域生態系統恢復;還可爲青海東部城市羣300萬人提供飲用水保障。
一代代水利人劈山架橋,踏平艱險修清渠、引來發展活水哺林育草,爲實現青海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參與了引大濟湟工程的初期規劃設計和一期項目黑泉水庫的建設。國家的經濟發展極大惠及了青海水利事業,國家調動資金、人才、技術、設備等給予支持。”引大濟湟工程建設運行局原局長沈靖國說。
2023年9月28日,青海引大濟湟北乾渠、西乾渠工程成功通水,標誌着引大濟湟工程實現全線通水。截至目前,引大濟湟工程的黑泉水庫已發揮效益,累計調蓄水量72.98億立方米,發電36.97億千瓦時。工程已進入從建設向運行管理轉型的關鍵期。調水總乾渠、北乾渠一期計劃年底竣工驗收。北乾渠二期和西乾渠計劃2025年6月竣工驗收。屆時,工程將全面運行,爲青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保障。(經濟日報記者 馬玉宏 石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