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一個人 | 鄧稼先百年誕辰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 6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爲《一座城,一個人》的報道。

記者去過許多次安慶,報道其悠久的歷史、厚重的人文……但這次,是爲尋找一個人。

鄧稼先出生在安慶懷寧,僅8個月大就隨家人遷往北京。比起他一生“征戰”過的新疆羅布泊、四川綿陽等地,家鄉給他留下的記憶並不多。

在有些“陌生”的故鄉,找一位“少小離家”的故人,很難吧?我們心裡“打鼓”,反倒是安慶人自己,好像很有信心。

6月18日,我們抵達安慶。當地正在舉辦弘揚“兩彈一星”精神——鄧稼先事蹟宣傳宣講活動,數百人濟濟一堂。除了鄧稼先的兒子鄧志平,在座的有來自北京的教授、編劇,從四川趕來的鄧稼先生前單位的工作人員,來自合肥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安慶及周邊的學子……

他們與鄧稼先“素不相識”,卻又像已認識多年。不少人爲此專門寫了論文,集合成一本厚厚的大部頭,大到鄧稼先的生平,小到某段家庭軼事,從不同側面追憶他的家國情懷。

“越是瞭解,就越是喜愛。”一篇文章如此寫道。

一輛輛大巴將參觀者帶到鐵硯山房——鄧稼先的故居,不少鄧家後人自發趕來,如同過節走親戚一般,翻着族譜嘮當年“家常”。有老人挽起鄧志平的胳膊,拉着他去看新落成的鄧稼先銅像,望望塑像又望望鄧志平,止不住唸叨:“像!真像!”

這幾年,故居常常向全國徵集鄧稼先相關實物,館藏豐富了不少。幾任講解員反覆打磨講解詞,“雖然講述過無數遍,但還是忍不住哽咽。”“80後”講解員徐娟說。

在安慶,似乎隨處可見“鄧稼先”。

譬如懷寧縣有一條稼先路,與振寧路比鄰,紀念鄧稼先與楊振寧的友誼;城裡還有稼先公園,常年辦有鄧稼先生平陳列展。

當地還有一座以稼先爲名的學校,廣場上也有鄧稼先的塑像,教室連着展覽館,教學樓連廊的一整面牆上,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的立牌,學生都認識鄧稼先。

“我心目中的科學家——鄧稼先,他是一個偉大的人,是任何時刻都能給予我力量的人。”在牆上貼的優秀作文中,15歲的程欣怡寫道。她將是稼先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

“鄧稼先的故事讓你感動麼?”我們問她。

“感動,但我們不應該用眼淚去面對,而是要用一種敬仰的心情,時刻以他爲榜樣。”她說。

副校長汪玉燕說,學校的教學管理有一套“稼先之星”評選體系,還把勞動實踐的兩塊菜地分別命名爲育禾園和秀實園,組建松風書法社和水月讀書社……鄧稼先的名字寓意“禾之秀實”,“松風水月”則是寫在鄧家橫匾上的家風。“希望從這裡走出去的學生,都自帶稼先的光芒。”

在安慶,鄧稼先的故事被寫入學生的課本、街頭的招牌,也揉進當地的“旋律”裡。

黃梅戲《鄧稼先》以婉轉悠揚的戲曲小調,講述鄧稼先歸國、舍家、攻關、舍母、失友、捨身、永別乃至無憾的一生。2018年首演至今,幾乎場場爆滿,並在全國多地巡演。“這個戲我們排了有三四年,有點像做科研攻關,不少劇情我們感同身受。”戲中鄧稼先的扮演者王澤熙感慨。

安慶人,無論在哪兒,常與鄧稼先“共情”。

尋找鄧稼先的間隙,我們去了一趟科學島。這個位於安徽合肥西郊一座水庫上的小島,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在地。小島以科學爲名,更以應接不暇的科技成果出名。

島上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大科學裝置——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正在衝擊新的世界紀錄。該裝置總負責人、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正與團隊“枕戈待旦”。

“你們去我老家啦?”得知我們從安慶趕來,他有些意外。原來,他與鄧稼先是同鄉,打小聽着他的故事長大。

“鄧稼先是我從學生時代起就崇拜的偶像,正是受他的影響,我開始對核聚變產生興趣。”宋雲濤說,鄧稼先重視和平利用原子能,他曾經向大家“科普”:1公升海水中的氘,聚變後產生的能量相當於300公升汽油。

1996年7月29日晚,中國成功進行最後一次地下核試驗之後,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將暫停核試驗。這一天,正是鄧稼先逝世10週年紀念日。

四代科研工作者、14萬多次實驗、10餘次創造世界紀錄……宋雲濤說:“我們希望讓聚變發電率先在中國實現,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源。”

從京劇鼻祖程長庚、書法家趙樸初、作家張恨水等文人,到將軍外交家黃鎮、著名計算機科學家慈雲桂等名人,再到率先“覺醒”的陳獨秀和陳延年、陳喬年父子等革命家……鄧稼先,只是安慶羣星璀璨中的一顆。

爲何安慶記住了鄧稼先?楊振寧曾說,鄧稼先是最有中國農民樸實氣質的人,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一個人與一座城的氣質,相得益彰。

因爲《覺醒年代》,更多人認識了安慶青年陳延年。他與鄧稼先不同時代,卻有早年離家、立志成才的類似經歷。

1927年,29歲的陳延年面對敵人酷刑,以鋼鐵般的意志嚴守黨的機密,寧死不屈。在《覺醒年代》的編劇、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秘書長龍平平看來,“老陳”和“老鄧”很像。

“我發現,陳延年與鄧稼先在精神層面有很多共同之處,兩人都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追其根本,是安慶文化對他們的影響。安慶有着深厚的歷史文脈,又是中國近代思想啓蒙運動的發源地,‘兩彈一星’精神,就是對安慶文化的詮釋和昇華。”龍平平說,以鄧稼先、陳延年爲代表的安慶人在面對國家利益時,一言一行中展現出的家國情懷、崇高品德十分相似,這也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安慶文化的精粹。

一座城找一羣人,一羣人興一座城。

原來,那些慢慢堆積、代代接續的尋找,已然將他們的姓名化爲永恆,更使其精神如同血脈,流淌進每個後繼者的生命裡。

我們,找到了鄧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