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身發展講述精彩中國故事

過去40多年,中國一直在以自身的發展講述着精彩的中國故事。這些中國故事貫穿於快速的經濟發展之中,貫穿於使7億多中國人擺脫貧困併成功消除絕對貧困的成就之中,貫穿於推進科技創新並在人工智能、物聯網、自動駕駛等領域成功佔據全球領先地位的實踐之中。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一躍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00年至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從1.2萬億美元增長到17.8萬億美元,貿易額從4743億美元增長到5.94萬億美元,城鎮化率從36.2%上升到66.16%。2023年,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爲17%左右。回顧中國經濟發展歷程,有幾方面關鍵因素值得思考。

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國經濟開始走上穩步增長的軌道。

其中一項重要決策是設立經濟特區。探索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隨後,爲了改善投資環境,更好地吸收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出口創匯,發展國民經濟,中國出臺了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吸引了大量外國直接投資和衆多跨國公司,使中國實現了較快的出口導向型增長,進而更加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推動中國經濟實現快速增長。基於更好滿足經濟蓬勃發展的需求,中國又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的成功,一個關鍵因素是制度因素。一方面,中國市場經濟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在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之間建立平衡,更好分配公共物品,強調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確保了發展戰略、規劃以及相關政策的連續性。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共產黨接續編制和實施十四個“五年規劃(計劃)”,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都制定了戰略目標和優先事項,包括出臺經濟政策、創新政策等。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社會因素,特別是對人力資本的投入。中國充分利用長期的人口紅利,推動城鎮化,順應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趨勢,在教育、培訓和醫療保健方面大量投入,形成人力資本進而推動工業乃至整體經濟發展。當前,中國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研發投入力度明顯加大,強調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爲經濟全面增長奠定基礎。

改革開放爲中國加入全球多邊機構併成爲世界市場的一部分打開了大門。跟隨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中國融入了全球貿易和投資體系。中國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里程碑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爲中國打開了全球市場、增加了貿易機會。持續推進改革開放給中國經濟帶來深遠影響。數據顯示,1979年至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9%,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的增長水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爲24.8%。

共建“一帶一路”爲世界經濟帶來新活力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創性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爲世界提供了一項充滿東方智慧的共同繁榮發展的方案。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增強了中國全球影響力,推動了經濟發展,同時旨在推進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在促進經濟合作和區域發展、推進全球互聯互通、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3年,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10年來,我們致力於構建以經濟走廊爲引領,以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爲骨架,以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管網爲依託,涵蓋陸、海、天、網的全球互聯互通網絡,有效促進了各國商品、資金、技術、人員的大流通,推動綿亙千年的古絲綢之路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10多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從亞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國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實現了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並通過全球貿易參與國際經濟擴大自己的影響。2013年至2023年,中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超過21萬億美元。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15.21萬億元,同比增長6.3%。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區域發展也產生重大影響。在亞洲,有助於加強區域合作與一體化;在歐洲,有助於加強中歐貿易和投資關係;在非洲,有助於在中非合作框架下促進經濟發展;在南美洲,有助於促進貿易和投資合作。共建“一帶一路”還聚焦消除貧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麥肯錫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在非洲僱員本地化率達89%,有效帶動了本地人口就業。世界銀行預測,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相關投資有望使共建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取得了如此積極並具有包容性的成功,全世界有目共睹。目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更加關注發展的可持續性和承擔社會責任,以及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

中非合作創造互利共贏新局面

近年來,中非合作和貿易投資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對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基礎設施建設是中非合作的重要領域,例如公路、鐵路、港口和能源項目等。在貿易方面,中國穩居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中非貿易額佔非洲整體外貿總額比重穩步上升。2023年,中非貿易額達2821億美元,連續第二年刷新歷史峰值。2024年1月至7月,中非貨物貿易額1673億美元,非洲國家對華出口增速明顯加快。在投資方面,中國在非洲的投資項目涵蓋建材、汽車、家電、農產品加工等多個領域。截至2023年底,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存量超過400億美元。中國還給予包括33個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擴大非洲農產品准入,深化電商等領域合作。這爲非洲農民提供了巨大的貿易機會,讓非洲農產品進入非洲大陸以外的更廣闊市場。此外,中非產業鏈合作也在推進之中。

中非合作爲中國提供了新的市場、資源和投資機會。非洲對中國商品的消費需求日益增長,爲中國拓展國際市場提供了新機遇。中國對非洲能源礦產有較大需求,中非合作有助於中國減少單一來源依賴、實現能源來源的多元化。通過人文交流夥伴行動,共建工程技術學院等,非洲將進一步培養精通技術和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者,更爲豐富和優質的人力資源將使得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受益。未來,通過深化技術和創新合作、更加註重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加強人文交流和文化合作等,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中非合作將惠及所有合作伙伴。

當然,與世界上所有經濟體一樣,中國需要平衡經濟增長與債務管理。隨着越來越多中國人加入中等收入羣體行列並轉向勞動密集型行業以外的領域就業,中國需要在發展中克服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的壓力。這種情況促使中國推動科技創新、培育高科技產業,以保持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同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必須注重環境可持續性和着力提升社會福利,以及積極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和貿易緊張局勢。

中國的成功,無論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科技創新,還是相互尊重開展國際合作,都源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源於習近平主席的遠見卓識。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全會描繪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對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出明確要求,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闢廣闊前景。“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等一系列重要部署爲中國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

中國深化改革開放,有助於推動中國及其全球合作伙伴尤其是南南合作相關國家進一步發展。總的來看,儘管面臨挑戰,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是值得稱道的。中國能夠通過平等的夥伴關係同世界分享其成功經驗,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也是精彩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譚哲理 作者系南非中國問題專家、哲理中非國際交流智庫創始人兼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