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化身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第一視角轉譯不同歷史

蕭壠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林哲志(右一)在園區舉辦個展。(李俊淇攝)

展覽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第一視角貫穿全場,透過錄像藝術結合劇本創作重構史實。(李俊淇攝)

藝術家林哲志解說自己的創作理念。(李俊淇攝)

臺南蕭壠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林哲志,今(22)日在園區A4-2館辦理個展《一場歪斜的演講:我是東武天皇》,展覽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第一視角貫穿全場,透過錄像藝術結合劇本創作重構史實,嘗試建構能久親王如何看待歷史對自己的評價,提供大衆有別於以往的詮釋角度。

林哲志表示,當初剛來到臺南時,以觀光客視角瞭解臺南建城400年的歷史,當時注意到了蕭壠園區旁的北門公園,其實是北門神社的改建,裡面曾供奉過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但經過查詢才發現資料相當破碎,就連親王的死法也都衆說紛紜,民間有着各種不同的傳說,而現今北門公園也看不到過去歷史的痕跡,變成單純的觀光景點。

林說,歷史痕跡往往隨政權更迭而有不同的解讀甚或遭到抹去,於現場、歷史及「現場之外」重新思考,展場中特別輸出一張中山公園的照片,並特意將其「淨化加工」,移除畫面中的落葉,觸發大家對歷史痕跡去留的思考。爲以當代藝術手法重新詮釋這段歷史,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爲主角的劇本,藉由角色扮演轉譯不同歷史解釋,投射立場的不同。

展場中擺放着曾參與乙未戰爭、病逝於臺灣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軍裝複製品,影片中則播放着由飾演北白川宮能久以第一人稱說着歷史對自己的不同評價,以日文發言搭配中文字幕,周遭再搭配着中山公園的過去與現在照片,讓民衆能瞭解創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蕭壠園區表示,藝術家林哲志對於蕭壠歷史及臺灣歷史的回顧和重新思考,圍繞着「殖民」、「親王的死亡之謎」以及「歷史痕跡的抹除」三個主題發展。然而這些議題論述不侷限於蕭壠,將臺灣的歷史納入創作主題中,林要如何重建所謂現在遺留下來、歪斜的「現場之外」以及既定敘事之外的「外傳」?歡迎民衆走訪園區參觀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