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零售轉型之路:“院+店”融合成新風向

近年來,醫藥零售進入快車道,藥品和高值耗材帶量採購逐步走向常態化、三醫聯動改革深化、創新藥進醫保、新零售崛起等關鍵轉折性事件,又進一步加速了處方藥零售的發展和變革。

但當前零售藥店業績承壓是普遍現狀。據行業機構數據,2024年上半年,零售藥店平均銷售額同比下滑10.6%,其中客單價同比下滑8.9%,在個賬減少、經濟下行的影響下,消費者花費明顯趨於謹慎。

阿斯利康中國全渠道事業部總經理劉謙表示,應以客觀理性的態度看待零售市場的發展,認識到其在保障民衆健康、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

當前,中國有6億至7億慢病患者,業內普遍認爲,目前國內慢病管理達標率低於國際水平,而這並不是因爲治療方案差,也不是因爲醫療領域發展水平低,而是因爲缺少一個非常有效的以全科、以院外爲中心的,以家庭、以健康管理爲體系的慢病管理網絡。

“隨着‘院店聯動’模式的提出與落地,慢病管理將會有新的突破,同時也將爲醫藥零售行業帶來巨大突破。所謂‘院店聯動’模式,即讓醫院指導零售藥店進行慢病管理,由學會制定院外患者慢病管理的操作流程、技術規範等指導給到零售藥店,同時由藥企來共同支持零售藥店進行患者的院外管理。”劉謙說。

作爲國家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零售藥店具有數量多、覆蓋人羣廣、便利性強等特點,是距離患者最近的醫療服務網點和基礎醫療保障。面對日益增長的慢病管理需求缺口,零售藥店迎來了發展轉型的全新機遇。

入局慢病管理

一直以來,醫院作爲起主導作用的就診渠道,幾乎承擔了患者從診斷、治療,到處方、復購等就醫路徑上的所有需求,線下藥店和線上平臺只承接小部分的外流需求,仍有大量患者的院外疾病管理需求未被充分滿足,尤其是在慢病領域。

當前,中國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已接近40%,意味着約有6億至7億中國民衆正遭受不同種類的慢性疾病的困擾,且這一健康問題正呈現出年輕化和普及化的趨勢。慢性病的特點在於其日常症狀的不顯著性和非急性,因此慢病的規範管理往往被忽視。然而,慢性病能導致人體多系統、多器官的病變,加速機體衰老,甚至可能引發諸如中風等嚴重後果,直接威脅生命安全。

多位臨牀專家從不同疾病的視角介紹了慢病管理的現狀。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孫寧玲教授表示:“在中國,高血壓患者的診斷率爲僅爲52%,治療率僅爲39%,治療達標率更低。由於高血壓的症狀不明顯,患者往往容易自行減藥或停藥,醫院也難以對每一個接診的患者進行血壓監測和隨訪,導致後續難以根據患者的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曾龍驛教授指出:“據一項針對我國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的調查研究顯示,高達45.6%的患者自我血糖監測依從性差。血糖長期管理不達標可導致尿毒症、糖尿病足、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的發生,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或導致截肢或失明等嚴重後果。”

不難發現,在醫療實踐中,患者就醫具有隨機性,導致醫生難以系統性地追蹤慢病患者的長期健康數據,且患者的複診時間往往不確定。同時,患者方面亦存在溝通時間不足的問題,難以充分向醫生諮詢,加之服藥習慣與治療依從性的欠缺,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中國慢性病患者規範治療率和達標率的低下。鑑於患者羣體的龐大性,單純依賴醫院、社區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等醫療資源,難以實現對所有慢性病患者羣體的全面覆蓋。

多位臨牀專家均表示,如果在醫院診斷之後,零售藥店能夠提供專業的用藥指導和長期的追蹤管理,通過院內外協同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就能夠幫助患者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取得更好的疾病管理效果。

當前,中國零售藥店的數量已達到66萬家,藥店不僅在城市中廣泛分佈,還深入鄉村地區,形成了龐大的門店網絡,這構成了其顯著的優勢。同時,在藥品供應之外,零售藥店在院外疾病管理服務方面正體現出獨特價值。例如,醫保支付、刷卡消費以及雙通道等便捷服務,均可在零售藥店內得以實現,無需患者專程前往醫院。此外,零售藥店不僅提供種類繁多的藥品,還涵蓋了醫療器械等多種健康相關產品,以及健康管理諮詢服務,成爲一站式“輕醫療健康服務網點”。

但零售藥店在慢病管理服務方面表現出水平不一、缺乏有效指導的現狀。如此,鑑於慢性病負擔沉重且當前形勢極爲嚴峻,迫切需要一種創新的慢病管理模式。

強調“院店聯動”

目前,我國健康管理學界正在積極推進從傳統體檢向健康管理的轉變,落地“以治療爲中心”向“以健康爲中心”的模式轉變。

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全國防控重大慢病創新融合試點項目秘書長王佔山教授表示:“面對日益複雜的慢病管理需求,亟需打通大型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醫院的資源下沉路徑,包括社區醫院、社區零售藥店和功能社區,發揮各自的優勢,構建一個由專家團隊提供專業指導、健康管理服務方案輸出、基層終端落地實施、質量可控和效果可評的可持續閉環管理體系,建立先進共同體機制,積極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推動。這一體系將實現疾病管理數據的互聯互通,賦能零售藥店新職能,提升零售藥店的慢性病健康管理能力,築牢人民羣衆的健康防線。”

對於目前慢病管理所面臨的難題,孫寧玲指出,從心血管疾病領域來看,首先是患病率高,且患者羣體不明確;其次,患者的依從性很低,很多慢病可能會沒有症狀,但患者往往有症狀之後纔會選擇治療,導致延誤治療時機,醫療負擔也會加重;此外,患者面對的教育有限,主動健康意識較爲薄弱。

曾龍驛用“三高”、“三低”和“三個不”總結了當前糖尿病管理難題,所謂“三高”,即發病率高、增長率高、危害度高;“三低”指知曉率低、治療率低和控制率低;而“三個不”包括不重視生活方式的干預、不規律服藥、不監測。此外,院外管理仍然不能滿足患者管理需求。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童呼吸科副主任印根權教授指出:“成人對疾病的管理可以有內力驅動,但兒童要靠外力驅動。對於兒童呼吸道疾病患者來說,疾病帶來的不僅是呼吸受限的困擾,嚴重時可能阻礙他們的正常成長髮育,同時患兒的家長也承受着診療帶來的經濟壓力和時間壓力。”

近年來,隨着分級診療持續推進、允許慢病長處方外流等一系列政策的陸續出臺,醫藥零售行業的集中度和規範性在快速提高,若能促進藥店與醫院之間的有效聯動,讓藥店的資源協助醫院對患者進行管理,特別是針對那些已暫停治療的患者,引導其重新接受監測,並前往醫院進行定期的隨訪與複查,有助於患者的健康管理。

“我們倡導將醫院與藥店兩端緊密聯合,邀請醫院權威機構參與指導、考覈、培訓、授牌及監測等關鍵環節,確保藥店店員在接受充分培訓後,能夠向患者提供規範、專業的服務。同時,藥店應配備必要設備,以便對患者進行及時提醒與合理建議,及時發現血壓等指標異常跡象,並引導患者及時就醫。”劉謙提出,可以利用廣泛分佈的零售藥店推進慢病管理。

實際上,近些年,藥企正積極支持助力醫院與零售藥店建立“健康聯合體”,讓藥店的場地、設備與專業藥師資源,能夠爲患者提供隨訪、監測及諮詢服務,形成規範化、標準化的管理流程,提升藥店的專業服務能力。

迄今爲止,全國衆多城市的數百家藥店正積極推廣此模式,涵蓋上海、武漢、南京、成都等重要城市,也已有大量實例證明“院店聯動”模式在實際操作中的有效性。

根據公開信息,國外衆多藥店已具備類似功能,如美國流行的“分鐘診所”(Minute Clinic),其在藥店內設置全科醫生,提供無需預約的即時診療服務,且診療費用低廉,爲患者提供便捷的診斷與處方服務。這表明,藥店在醫院的指導下,完全有能力承載一定的疾病管理與健康保健功能。

構建閉環體系

從各個維度來看,構建一個醫院、藥店與患者三方共贏的閉環體系成爲方向。

麥肯錫方面也分析認爲,醫療新零售閉環的構建對有助於行業促進增長。具體而言:

對保險公司而言,通過自費,輕疾在傳統醫院體系外日益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醫療服務與醫療消費的完整體系。商保公司需要思考如何與新型渠道相結合,多元化保障設計以增加產品吸引力,並通過與平臺方的合作控制成本(例如制定慢病藥品目錄)。

對製藥企業而言,帶量採購促使很多藥企開始考慮開拓醫藥零售,但只加強零售渠道,不論是覆蓋線上還是線下,都只是非常基礎的一部分。更高階的定位則要求抓住醫療新消費中的多元化需求,提供多元化、全病程的疾病管理解決方案,真正提高病人的用藥體驗和整體健康獲益。

對線下藥店而言,線下藥店應思考如何適應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可重點打造差異化優勢(例如慢病、重疾等特色領域),與線上渠道形成互補。

從政策層面看,國家正積極推動零售藥店融入門診雙通道及醫保體系。目前,已有數十萬家門診藥店接入醫保支付系統,這表明政府正致力於將藥店納入整體醫療生態體系,以更好地服務民衆。市場和政策的雙重作用,使得零售藥店逐步成爲守護民衆健康的重要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零售藥店需要升級的方面在於其服務質量和專業能力。也只有零售藥店實現轉型,並提升藥師的服務能力,才能距離“健康聯合體”落地更進一步。

孫寧玲指出,很多人認爲藥師就是發藥,這種觀念非常片面。隨着藥學的迅速發展,藥師需要提高綜合能力。同時,要加強藥師和醫生的聯絡,強調藥師和醫生的綜合管理;通過網絡培訓等形式,加強藥師和醫生的同質性管理。

曾龍驛也認爲,“我們還是要給藥店賦能,對藥師和健康管理師進行相應的培訓,而且也要有一定的標準,在知識的同質化方面有相應的要求。一些地方已經有了初步探索,比如,如果通過培訓,藥師可以參與考試、考覈進而取得‘三高’管理專業藥師資格證。”

健之佳健康連鎖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藍波補充道,藥師的角色目前在法律層面還沒有清晰的界定,也引發了大衆對藥師的疑惑。實際上,在慢病管理方面,藥師的工作主要分爲三個方面,即回覆患者的用藥諮詢、配合醫生完成治療過程、幫助民衆進行健康調理。

從患者羣體的購藥趨勢和習慣來看,近些年藥店在慢病管理中發揮的作用正發生變化。

藍波表示,根據相關報告,目前整個藥店的產品分成三大類,分別是慢性病、常見病和健康產品。這表明,民衆對藥店的認識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自從中國醫改方案推出之後,民衆對健康產業的理解、對自我健康的意識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與此同時,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民衆已經從單純的追求物質,發展到更高階的對精神的期許,其中最大的需求是對健康的需求,這體現在近幾年民衆在藥店中旺盛地消費。

“我們堅信,只有在政策的指引下,醫生的專業指導下,藥師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得以提升,零售藥店在慢病管理領域的專業服務能力才能邁向新的高度。”劉謙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