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原標題:以數字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當前,數字技術深刻改變着文化產品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格局,對鄉村數字文化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數字技術與優秀鄉土文化相結合,加快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轉型,催生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新業態,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深度挖掘鄉土文化資源,使鄉村數字文化“活”起來

鄉村是孕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搖籃,在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悠久燦爛的鄉土文化資源,反映了鄉村地區的現實生活和精神風貌,承載着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着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數字文化是面向未來的先進的文化形態,多彩豐富的鄉土文化爲鄉村數字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自信的文化也需要與時俱進地表達,鄉土文化能否賦能鄉村振興,首先在於文化得以呈現、轉化和傳承,以數字文化建設賡續鄉村振興“文脈”。

繪製鄉土文化資源數字化藍圖。文化數字化建設是煥新鄉土文化重要環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是對中國鄉村文化特色最貼切的描述,鄉村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差異性、多元性。以全景漫遊、圖文、影音、實景模型等多種形式,因地制宜構建多元文化特徵下鄉村的文化發展藍圖,從文物中提煉,從文學中提出,從文脈中提取鄉村居民生活背景、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共性,呈現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風土人情等文化信息,促進鄉村傳統文化具象還原、鄉村本土文化意象再現,爲鄉土文化提供更加全面、系統、科學的保護和傳承方案。

完善鄉土文化資源基礎設施。數字基礎設施是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依託,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調要強化信息資源深度整合,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依託國家文化專網和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努力建成分佈合理、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優秀鄉土文化大數據體系。爲集成式蒐集、整合、分類、覈實、精細加工和精確標引優秀文化內容提供精準的素材資源,爲鄉村文化機構不斷創造出符合人民需求的文化素材提供創作供給庫。

推動鄉土文化資源數字化進程。文化數字化是激活鄉土文化的有力舉措,充分利用數字化海量儲存優勢將鄉土文化資源轉化爲數字信息,打破保存的地理和時間限制。將過去只能依託於紙質檔案材料的鄉村歷史文化轉化爲電子數據,形成不易丟失和損壞、易於儲存和展示的數字化信息,在全面記錄和保存的基礎上,建立數字化檔案,實現其永久性保存。將海量鄉村優秀文化資源存儲好、運用好、發展好,爲後代留下可探尋的“根”與“源”。

豐富鄉土文化產業業態,使鄉村數字文化“強”起來

鄉村振興既要富腦袋,也要富口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強調“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數字文化產業以數字技術爲載體,以文化內容爲核心,爲鄉村文化與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促進內生性深度重構創新演變,轉變鄉村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以數字技術應用撬動鄉土產業興旺新動能。

建立鄉村數字人才引培並重機制。數字技術的採用及其產生的經濟、社會、文化效益是以人的數字素養爲前提的,數字人才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首先,利用互聯網平臺和線上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對農村人口進行數字素養培訓,採取課堂教學和實地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積極推進數字經濟基礎知識、實踐技能的推廣與運用。其次,注重外來人才的引進。遵循數字人才羣體特質健全鄉村高數字素養人才的引進和激勵機制,優化引人、選人、用人制度框架設計,以此爲抓手推進農業數字人才的柔性集聚、虛擬集聚。最後,完善鄉村產學研結合培育體系。協同當地政府、本土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四方力量,推進數字人才孵化器建設,爲鄉村產業振興輸送層次高、技能強、有活力、肯吃苦的多元化數字人才。

拓寬數字文化企業發展融資渠道。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在鄉村文化產業振興方面的財政支出。在國家未來發展規劃中要突出鄉村文化產業重點,聚焦數字化賦能鄉村文化產業,優先支持聯農帶農富農產業發展,持續提高用於鄉村文化事業產業發展的銜接資金佔比。另一方面,引入私人投資、衆籌等多樣化的融資方式。遵循鄉村文化產業的市場規律,加強同政府及社會資本之間的合作和聯繫,引導社會資本將投資的重點向鄉村富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產業等領域傾斜,以政府的財政支持和社會資本投資穩住鄉村經濟基本盤,爲數字化賦能鄉村文化產業奠定經濟基礎。

助推鄉村數字化產業發展融合。鄉村地區是城市三產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拓展空間,利用“互聯網+”等數字化手段,促進現代產業要素跨界配置、交叉融合,加快培育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地域特色和鄉村文化元素融入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觀光、農事體驗中,完成各產業系統的協同發展,賦予鄉村三大產業更多文化內涵,促進鄉村融合產業深層次發展,迭代升級符合時代背景的鄉村產業體系。

延伸鄉土文化傳播渠道,使鄉村數字文化“火”起來

傳統村落文化是依託於特定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活態文化,需要傳者、受衆及文化環境之間持續而廣泛深入的互動才能永葆活力。數字技術的發展將改變傳統鄉土文化的展示方式以及傳播方式,開拓傳播新思路、新形式、新互動,於潤物無聲中提升鄉土文化的傳播力、吸引力、感染力,提升鄉村文化傳播效度。

構築同心聚力的文化傳播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鄉村文化能夠提振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構建以短視頻爲代表的數字化新型媒體共享和交流空間,凸顯鄉村天然的文化共同體屬性優勢。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獨特的社交功能,有效記錄和展示鄉村的日常生活、傳統習俗、地方特色以及鄉村發展新動態,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凝聚大衆鄉土情結,在高度流動的現代社會中,錨定鄉土文化身份認同。

創設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傳播模式。傳播主體是影響傳播系統高效運轉的核心要素,數字化傳播需要統籌協調各方力量。首先,發揮鄉村文化達人的引領作用,鼓勵善於運用數字媒體的人才積極傳播鄉村文化,塑造成爲鄉土文化傳播的“火炬手”,以該羣體爲核心節點帶動鄉村文化全民傳播。其次,發揮鄉村組織機構的支柱作用,以民間自發形成的文化愛好者團體和具有機構性質的協會、社團爲代表,形成標誌性文化產品系列,輸出富有鄉土氣息的文化精品。最後,發揮管理部門的引導與協調作用。縣鄉村三級聯動樹立數字媒體推動文化傳播重要功能意識,在此基礎上挖掘典型鄉風、家風故事,敦促相關文化機構積極發揮傳播作用。

搭建多平臺促進傳播渠道的媒體融合。傳播渠道是提升傳播系統整體效果的關鍵支撐,深度整合鄉村文化傳播渠道,推動鄉村傳統媒體轉型,積極建立鄉村融媒體矩陣。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曾指出,“要紮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羣衆、服務羣衆”,以技術爲骨架增強媒體聚合力,廣泛建設與鄉村基層有着天然聯繫的縣級融媒體中心。紮根於鄉土社會,發揮鄉村文化傳播中的主渠道、引領者和排頭兵的作用,同時依託數字化、一體化的鄉村全媒體傳播平臺,聯合推廣形成爆發式和全覆蓋的視覺展示效果,提升鄉村文化在數字化平臺的流量熱度,打通鄉村數字化媒體融合“最後一公里”。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文化精髓始終深植於廣袤的鄉村沃土,影響着一代代鄉村民衆的價值取向和行爲規範,是鄉村振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加快數字化建設,使廣大鄉村百姓享受到更多數字惠民紅利,不斷推動鄉村振興建設取得新進展,推動數字中國建設邁出新步伐。

(蔣偉,南方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天,南方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