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生溫度提升幸福指數(圖說評論)
近年來,四川仁壽推進“公園下鄉”建設,圖爲祿加鎮新建的鄉鎮公園。 潘 帥攝(影像中國)
在江西贛州天竺山小學延時課堂上,老師正在指導學生進行體育活動。 胡江濤攝(影像中國)
在江西贛州章貢區,課後服務目前已實現城區中小學全覆蓋;在浙江舟山,民警上門爲轄區老年人講解“掌上辦理”業務;在四川仁壽,“公園下鄉”建設更好滿足了鄉鎮居民文體休閒的需求……“十四五”開局之年,各地紮實推進民生工作,以體貼冷暖的真抓實幹換來了人民羣衆的幸福笑臉。
爲政之道,以順民心爲要,以厚民生爲本。“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有20個主要指標,其中,民生福祉類佔比超過1/3,爲歷次五年規劃中最高,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個個定量、細化的約束性指標,爲下一步的民生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彰顯着“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鮮明導向。
隨着經濟社會不斷髮展,讓人民羣衆分享發展紅利,讓家家戶戶過上更幸福的日子,是全社會的共識。從增加普惠性幼兒園學位400萬個以上,到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提高到3.2人,再到養老機構護理型牀位佔比提高到55%,透過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到綱要從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問題入手,着力爲羣衆帶來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
衣食住行的小事,也是治國理政的大事。提高人均壽命,需要醫療衛生、生態環境、養老服務等方面多管齊下;減輕生育負擔,需要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進一步配套銜接;調解鄰里糾紛,需要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進民生改善,考驗着各項政策的制定實施、各地各部門的密切配合,需要制度優勢、治理效能、物質基礎、人才資源等“多輪驅動”。當然,抓民生歸根結底要抓發展,只有在複雜環境中揚起中國經濟破浪前行的風帆,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的同頻共振。
改善民生,最終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懈努力。規劃綱要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作爲“十四五”時期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的重要目標,正是爲了在新徵程上拿出新作爲,讓人民在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我們堅信,矢志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做好民生工作,人民羣衆的致富路必將越走越寬廣,生活必將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