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源應用在培養個人健康才能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若干醫院管理者及醫藥相關產業經營者,呼籲臺灣應增加醫藥投資,加速引進新醫療科技與藥品。
從全球總體觀察,醫療支出與國民健康確實高度相關,但除開後段班的貧窮、動亂中國家,可以發現人均醫藥衛生的投入(支出),便與人民的健康水準幾乎無關。例如美國每人每年醫療支出達11172美元,是臺灣人均的6.38倍,並擁有最先進的醫療科技,但全部健康指標,不論嬰幼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平均餘命,均不如臺灣。
國際上有多個組織從事國家健康排名,臺灣雖以全民健保著稱,但不論何種排名,均不在前30名。以彭博社的182國排名而言,西班牙第1,其餘除了日本第3、新加坡第9、澳洲第10之外,均是歐洲國家。
爲什麼中、高收入國家的醫療支出及科技,與民衆健康水準無關?簡單的說,就是衛生醫療資源配置的問題。依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倡議,醫療照護應該是For every one, but not for every thing,但在美國的情況是,對富人for every thing,但不是for every one。即使是全球最富有的國家,資源也必然有限,無法做到for every one又同時for every thing的醫療照顧。
健康醫療資源的配置,可以分成多個層次。首先,從個別醫師而言,據其專業可給予病患何種檢驗、檢查及治療,花多少時間,給予病患多少自我照顧資訊,常不可避免的因個人與病患的親疏遠近而有不同。
再來是醫療機構的管理者,爲了追求永續經營,常必須配置科別設備、人力等,讓營收最大化。或是爲了讓病患民衆健康最大化,設置了社區醫學部或社區健康中心,辦理各種健康講座,設立社區健康促進據點與關懷網等等。
再者是社區與國家層次,現舉實例說明。1976年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出建設臺大、榮總、三總爲國家醫學中心之議,各撥款百億。本人則提議,以預算的10%,亦即30億,加強基層醫療網,各衛生所分配150萬,加強及提升其設施。
爲進一步完善資源配置,由衛生署設百億發展基金,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原設定每萬人口20牀以下),民間欲設立醫療機構者,給予貸款利息補助。每萬人口40牀以上爲充足區,不得再爲擴充。因此多次駁回充足區醫院因一牀難求希望擴建的要求,併合理規範昂貴高科技技術的引進。醫療網設立後,包括急診、復健等醫療資源配置得以完善,此爲臺灣全民健保得以成功實施的重要基礎。
臺灣的健康照護體系如何精進,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誰是最重要的健康照護者?答案是民衆自己。因此將資源用於培養個人的健康才能(empowerment health capability),是國民健康的首要任務。
其次,醫療衛生體系只是社會體系的一環,社會的不健康,必然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及生理健康。宏觀而言,必須減緩臨牀醫學的投入,增加預防保健的佔比,從目前的不及1%,逐步增加至3%。
更重要的是,必須恢復社區的健康秀活動。臺灣各鄉鎮甚至村裡,都有民衆自行組織晨間或傍晚的健康促進活動,跳舞、太極拳、健走、登山等,但因爲難於設立爲正式社團,無法給予補助,所以舉辦健康活力秀的活動,由各個鄉鎮比賽選拔,再選出各縣市代表,參加全國比賽。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已過,如此花費少而效益大的活動,應該儘速恢復辦理。
(作者爲前衛生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