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橡皮泥”闖海外 骨科新材料開拓市場

可塑形吸收性骨修復材料

在深圳,有這樣一家公司,幾個海歸博士,經過多年潛心研發的可塑形吸收性骨修復材料(以下簡稱:可吸收再生骨),可以像橡皮泥一樣被塑形,同時具有很好的抗水性,植入後3-6個月可完成骨再生。2023年2月,這款產品獲得了美國FDA批准,並迅速打開了海外市場。

這家可吸收再生骨的生產企業名叫深圳市立心科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立心科學)。立心科學創始人、董事長孫楊介紹,公司的名稱取自北宋思想家張載的“橫渠四句”,即“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我們這代人,應該做一些更具創新性的工作。”

近期,南都·灣財社推出《新質·中國造》,深入千行百業,遍訪灣區企業,解鎖灣區新質生產力,共探高質量發展之道。記者來到立心科學,同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孫楊聊一聊,這款可以像橡皮泥一樣的骨科產品是怎樣問世的?又是怎樣打開海外市場的?

“重研發一定會面臨很大的壓力”

孫楊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期間,他一直從事聚乳酸複合材料的研究。畢業後,孫楊將落腳點選在了深圳,加入了一家醫療器械上市公司。

2016年12月,不甘於人生只爲車房奔波,孫楊拉着兩個合夥人,成立了立心科學。“拿到第一筆200萬的融資後,公司也只有三個人,租了10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起步。”經過慎重思考,立心科學聚焦可吸收可降解醫用高分子材料的產業化及可吸收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

公司成立之初,孫楊和團隊便決定將“重視研發”擺在首位。孫楊告訴南都·灣財社記者,“重研發一定會面臨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首先來自於資本。中國已經形成了風險投資的社會氛圍,公司初創時便吸引了不少風投。但即便如此,公司還是面臨很大的壓力,因爲研發週期很長。”

做研發能否成功是有偶然性的。當時,立心科學的現任研發總監還在高校教書,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瞎搗鼓”用聚乳酸(PLA)+羥基磷灰石(HA)做出了一種新的材料。這種材料的特點在於可塑性,像橡皮泥一樣,可以進行隨意地塑形。其次是抗水性強,在水中,這種材料隨意塑形後也不會散掉,可以穩定地塑形填充。

令孫楊和團隊沒想到的是,材料有了,實際應用卻成了問題。這樣一個突破性成果,一度被擱置了長達半年之久。直到在和一位骨科領域專家閒聊時,孫楊才意識到,骨科可能是一個很好的窗口。

於是,孫楊和立心科學決定選擇骨科作爲第一個材料應用的突破口,並開始了可吸收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歷經四年多的科學實踐和十多次的迭代,2023年初,立心科學的可吸收再生骨完成研發定型工作,並獲得了FDA 510(K)批准上市,得以進軍美國市場。

孫楊告訴南都·灣財社記者,“立心科學目前取得一點成績的原因是公司十分務實,就像深圳這座城市的風格。我們不去講虛頭巴腦的東西,更多從我們實際出發,直面問題去解決問題。”

“不想在醫用材料領域被卡脖子”

經過七年時間的發展,立心科學已經步入商業化階段,公司產品和品牌形象在國內已初步建立。如今,立心科學已經初具規模,在深圳龍華和坪山建立了生產基地。公司也由當初的3個人,發展壯大到了7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研發人員。

“可能很多人很好奇,爲什麼做了這麼久,才進入商業化階段?”孫楊說,“首先,立心本身是一個醫用用品開發公司,前期研發週期非常漫長。此外,原材料的開發也由我們自己來完成,相比其他的醫療器械公司,週期可能會拉得更長。”

目前,我國骨修復材料行業主要參與者包括強生、史賽克、美敦力等外資企業,以及正海生物、奧精醫療、三友醫療、立心科學等本土企業,整體呈現出外資壟斷、本土企業快速發展的局面。現階段,國內外參與企業的產品多以天然骨或無機、不可降解類人工骨爲主,極少有能夠實現誘導骨生長的人工骨材料。而立心科學的可吸收再生骨是全球首個同時滿足可塑形、抗液相潰散和高效誘導再生的人工骨。

“在醫療器械領域,也存在着原材料被卡脖子的問題。我們之所以首先聚焦材料研發,根本原因是不想在醫用材料領域被卡脖子。”孫楊說,“在過去六年裡,立心科學主要是集中在材料研發和技術的突破。目前,已經打通了全產業鏈條。”

對於公司的定位,外界一度認爲立心科學是一家骨科醫療器械公司,孫楊卻不這樣認爲。“儘管再生骨產品屬於骨科領域,但立心科學其實是一家可再生醫用材料公司。材料相當於是我們公司的樹幹,骨科只是其中一個分支產品。”

據介紹,未來,立心科學會持續推進可吸收內固定物、骨填充物、醫美可吸收聚合物三條產品線。在產品研發上,今年該公司將佈局5款以上內固定產品,年內提交國家藥監局審批。

“不靠犧牲利潤空間換取市場”

在春節前,孫楊一直在外出差,遍訪了泰國、沙特阿拉伯等國家,推廣相關的骨科產品。今年,立心科學將目光瞄準了海外市場。孫楊說,目前由他本人牽頭,加緊推進海外的品牌宣傳和市場開拓。

“立心科學實現海外突圍的第一個橋頭堡一定是美國。”孫楊告訴南都灣財社記者,FDA作爲全球最有資歷的藥監審評機構,具有全球的權威性。拿到美國FDA認證後,公司產品在全球多個地區和國家幾乎暢行無阻。

一家剛成立不久的中國公司,想要闖入海外市場,也並非易事。孫楊介紹,“以美國市場爲例,市場相對成熟,但也比較封閉,且醫療類的企業巨頭林立。所以我們需要借力打力,藉助當地經銷商的能力,去突破美國市場。目前來看,效果非常顯著,大家對我們產品認識還是挺到位的。”

孫楊介紹,目前公司已經實現東南亞、中東等地區的多個國家註冊准入。後續,還將在拉美的部分國家、俄羅斯、韓國等地實現快速的註冊和落地。“海外的空間非常廣闊,機會也非常的多。”

談及產品出海,孫楊說,“以前中國產品在國外主打性價比,可能中國產品和老外的一樣,甚至比他們差一點,但只要價格有優勢,整體性價比很高,就能獲得一部分市場。這是中國製造以前在國外的整體形象。”

“最近幾年,中國企業越來越有品牌意識,研發投入也在逐步加大,產品更具創新性,更有科技含量。”孫楊說,“我們不着急一個月內籤幾十家客戶,我們有這種耐心。未來,立心仍然會靠長期研發,做出更好的產品,做好品牌,而不是靠犧牲利潤空間去換取市場。”

專家觀新質生產力

打造新質生產力,風險投資作用重要

基石資本董事總經理 杜志鑫

南都·灣財社: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

杜志鑫:新質生產力的理解應該聚焦於“新”和“質”這兩個方面。其中,“新”是相較於傳統而言,強調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核心在於創新;“質”則對應當前我國的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質生產力也應是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

南都·灣財社:風險投資如何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發揮作用?

杜志鑫:科技創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處於關鍵地位。但科技創新投資有規模大、週期長、風險高等特點,這與風險投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特點相契合。我認爲,在新質生產力打造過程中,風險投資具有重要作用。

投資科技創新性企業,是一個摸着石頭過河的學習過程。資本需要耐心長投,堅持長期主義和價值主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技術難點,爲企業的發展助力,實現我國科技創新的彎道超車,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

南都調研 總第214期

策劃:王瑩

統籌:李穎

採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邱墨山 羅曼瑜

攝影:葉浩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