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入文 陳二源成文學綠手指

陳二源以<鏽病>獲第44屆時報文學獎,他以龜背芋染上鏽病,象徵家庭間面臨長照問題以及變色的親情。(陳二源提供)

作爲花農之子,自己也曾身爲花農,卻在經歷家人生病等變故後,生命轉了個彎,陸續拿下新北市文學獎、桃城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和時報文學獎,陳二源如今反而成了文學園地的「綠手指」。

開始喜歡文藝,喜歡創作是大學時愛上村上春樹的小說,畢業後也陸續參與過寫作班,然而真正面對自己花農之子和花農的經歷,卻是在30歲上下,經歷了祖父、父親生病後家庭氣氛鉅變,「也許過去自己不喜歡這分工作而刻意逃避」,當時的陳二源從臺北回到屏東,讀着吳明益的《單車失竊記》特別有感,「那種想逃離現實的心情,只能藉着看小說,逃進文學中!」

這兩年才試着把自己從小最熟悉的花農生態寫在作品中,「自己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情,需要時間沉澱吧!」直到32歲他才第一次把花寫入小說,以獲得時報文學獎影視小說組二獎的〈鏽病〉爲例,他以很多人家中作爲盆栽的龜背芋染上鏽病,象徵家庭間面臨長照問題以及變色的親情。陳二源雖坦言大概其中六成源於真實經驗,但仍會一直擔心傷害了誰而把人物虛化,對他而言,以自己熟悉的生活和題材着手,既是面對自我的勇氣,也是貼近現實的壓力。

寫作、投稿文學獎,則與「想像朋友寫作會」息息相關,陳二源表示在自己的地域,共同寫作的朋友也許不多,但在寫作會裡遇到了很多夥伴,「寫作是孤獨的,從第1個字到8000字,都是要自己面對。」然而慶幸的是在寫作會中,彼此作爲讀者互相看作品、給建議,也不介意彼此有可能投同一個文學獎!有意思的是這個寫作會裡多是得獎高手,包括林楷倫、左耀元、陳泓名等,彼此還會「激烈」建議,陳二源說:「一開始會走心,但熟了會知道,對方是相信自己可以更好」。

「其實作品集拿到手時,感覺比獎盃還重很多!」陳二源形容自己拿到第44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時的悸動,他表示作品集是面向讀者,而讀者是面向全球,得獎後已開始擔心別人會不會喜歡自己的作品,但更重要的是意識到得獎是榮耀也是責任,「這是起點,要更認真寫下去!」除了持續創作,陳二源的另一個目標是要寫讓太太也能共鳴的作品,「文學技巧之外,更要給讀者的是好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