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理想的杭州城市博物館應該是啥樣的?
全文7300字,閱讀約10分鐘
《城市秘密》特邀作者:朱瑾、天星
“當下是一個博物館的黃金時代,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特點,中國的話,更是異軍突起,甚至在某些方面引領了時代風尚。”“目前的潮流是博物館的城市化以及城市的博物館化。”以城市命名的博物館,比如南京博物院、蘇州博物館、杭州博物館等等都在黃金時代下,向城市和博物館的最佳關係奔赴。
城市博物館這個概念到目前爲止,沒有準確的定義,按浙江省博物館前館長陳浩先生的看法,他說城市博物館,廣義的,泛指一個城市裡的各級各類博物館;第二個是特指,以城市歷史和發展爲展示主題,具有引領城市文化、弘揚城市精神、搭建城市多元文化交流平臺等功能的博物館。特指的城市博物館需要真正能反映城市發展歷史脈博、體現城市民俗民風、規劃和參與城市未來,這三大職能缺一不可,現在的城市博物館比較偏向過去歷史的敘事,對於當下和未來的講述相對薄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先生說:“博物館作爲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樑,也是城市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留城市文化記憶方面承擔着獨特的功能使命,對賦能城市未來、推動城市更新發揮着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所以理想的城市博物館,各位讀者也可以暢想一下,該是什麼樣的,它是不是也可以展示“2050年的杭州”?
城市博物館作爲盛放“城市記憶”的容器,根本任務是講好城市故事,用於抵抗歲月的流逝,但有專家表示城市博物館的未來變化可以不執着於一個“容器”,可以進行突破和重組,說“城市博物館不能僅限於城市中心的一幢樓或一組建築中,活動外延應以更大的空間、更寬的區域爲基礎,甚至要涵蓋整個城市的生活區域。”
說實話,以上兩點,從時間的綿延和空間的突破上來說,理想的城市博物館,還任重而道遠。但是不妨我們去試着找到根、看到芽、驚豔花、得到果,“城秘”此番攜手"line+建築事務所",走上了一條杭州“理想城市博物館”的探尋之路,它有淵源、有發展、有借鑑、有倚靠,我們相信當理想圖緩緩展開的時候,風吹林動,萬物琳琅,種種氣象都在指向——看不見和看得見的杭州。
不過故事的開篇要從三十多年前開始……
▲杭州博物館
三十多年前(1985年),吳曉力作爲杭州大學歷史系文物博物館學專業的第一屆畢業生,來到了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他是第一批正式分配到這裡的大學生之一。天之驕子,興奮了沒幾天,他被打發去挖土了,和農民一樣下工地,兩腿泥水,一雙淚眼,一挖大半年。
▲2001年左右老虎洞南宋窯址挖掘現場 攝影@章勝賢
當年文物考古所分兩個半部分:古建築石窟摩崖石刻什麼的屬於地上,考古發掘屬於地下,地平線以下;還有半個是文物庫房,進庫保管分類寫文物卡片;和吳曉力一起分來的女同學去了辦公室,剩下吳曉力在玉皇山腳孤單地掘土。1986年過年下雪,停工,探方里都是積水,沒法再幹了。時隔多年,世事滄桑,單純挖土的往事反而成爲珍貴回憶,後來他一直主張年青人要鍛鍊,最好的方法就是下考古工地。
▲南宋官窯博物館 攝影@停香
從工地回來後,正好市園文局要建官窯和茶博, 一起搞了兩館籌建處,屬於國家旅遊局四個重點項目之一,經費“433”,國家出“4”,省市各出“3”。茶博總投資300多萬,30畝地,因爲是國家項目,被冠以“中國”之名。本來官窯也要和茶博一樣“中國”的,但膽子小了一點。1989年7月,籌建處分開,吳曉力去了官窯,館裡的小樹從植物園移植過來,三十幾年過去,均已根深葉茂,亭亭如蓋了。
▲南宋官窯博物館 攝影@停香
上世紀八十年代,和官窯、茶博一起建成的還有蘇東坡紀念館、岳飛紀念館、章太炎紀念館等等名人紀念館,花了很多功夫,質量都很高,就西湖景區而言,桃柳之外有着人文解讀,包括文化名人們和這個城市的緣份。這些緣自於八十年代的博物館們,體現了人對城市的誠意,對歷史的責任,和對未來的一個交代。
不過,八十年代還沒有城市博物館的概念。杭州有的是浙博這樣的省級博物館,和官窯、茶博、絲博這樣的專業性博物館,以及前面提到的名人紀念館,可以說反映杭州這個省會城市的方方面面,但就是沒有一個集中的點能把杭州講清楚。
2005年9月1日,吳曉力調到吳山中麓糧道山18號的杭州歷史博物館任館長。這也是吳曉力職業生涯的轉折點,他一度想將這一天改爲自己的“生日”。
▲2009年時的杭州歷史博物館 攝影@章勝賢
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杭州歷史博物館2001年開館,也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城市定位”。但是這個館舍隱藏得太深了,綠化又茂密,並不能讓市民和遊客意識到很大的存在感,包括它的名字,當時是叫“杭州歷史博物館”,沒有直接叫“杭州博物館”。爲什麼?應該說當時城市概念還沒那麼明確,有“歷史”兩字,是覺得比較厚重,體現了一種傳承感。直到2012年,杭州歷史博物館去掉了“歷史”二字,成了杭州博物館,講好城市故事的使命就更明確了。
▲藏在山裡的杭州博物館
更名後的杭州博物館,做了幾個部分的重要改進:一是地下考古,展示了改革開放之後的杭州重大考古發現,讓市民對城市變遷有一個新鮮的認知;二是地上文物,第一次以專題展廳的模式系統介紹了杭州地上文物保護的基本風貌;三是展出了符合江南城市品格的文房雅玩;四是郵票展,情景化、多媒體,讓博物館動起來。
▲從茶博要來的柱礎石 攝影@停香
最後是第二課堂,面向青少年活動,首創學生體驗區。博物館流量太少,就在小孩兒們身上打開缺口,好的城市博物館應該讓城裡讀書的青少年容易抵達。
如此一來,杭州博物館加強了展覽的城市標準和意識,效果立竿見影,當年春節,日參觀人次破萬,創造博物館流量的空前記錄。
這以後,杭博持續做大杭州故事,2021年10月8日起,推出“百萬收藏”計劃,兩年時間裡,共計徵集入藏杭州市民無償捐贈的1378套8597件藏品。浙江省博物館老館長陳浩說自己現在很少發微信朋友圈,不過在“百萬收藏”連續推出時,他忍不住轉發並寫了評論,認爲是“城市博物館的發展方略”,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歷史的傳統會有斷裂,但百姓生活卻是體現歷史發展的“連續性表達”,通過老百姓的口述歷史和圖像資料、實物藏品,城市博物館能夠找到一種普遍性和差異性。
杭州的城市博物館要做到和城裡其他博物館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要講杭州自己的故事,而且它講杭州故事是停不下來的,和其他有斷代的博物館不同,它要自述城市如何誕生,正在成長,走向何方,時間上連綿不斷,它要伴隨着城市的發展不斷地充實和更新。杭州的都市精神從吳越開始豐滿,到南宋蔚爲大觀,千年以來,名城之路是一條綿綿不絕的演化之路,在這條路上,人們在努力避免城市記憶的消失。
▲2022年,正值杭州成爲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0週年,“行在山水間——南宋視野下的杭州臨安城”在杭州博物館展出,以近40年南宋臨安城考古發現爲主線,展現了800餘年前杭州城的社會風情與文化意象,轟動一時。
城市記憶是在歷史長河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從文化景觀到歷史街區,從文物古蹟到地方民居,從傳統技能到社會習俗,衆多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記憶的有力物證,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 ,而這些記憶,會昭示着城市走向何方。杭州的城市博物館是最好的避免杭州城市記憶消失的地方,它應該聯手周邊的各種價值空間,去呈現一個繼往開來的杭州。
▲杭州三面雲山一面城 攝影@肖奕叄
吳曉力調任杭州歷博任館長兩年後(2007年),中國博物館協會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成立,可以說是巧合,也可以說是同步,城市博物館崢嶸初現,成爲一個自覺的存在。兩三年後,杭州歷博也加入這個專委會,成爲其中一員。爲此,“城市秘密”專門走訪了上海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裘爭平。
裘爭平是寧波人,華師大中國近代史碩士畢業後,進入了上海歷史博物館,這是她第一份工作,也可能是最後的一份工作。今年正好是她來到上海的第四十個年頭。
▲位於上海人民廣場附近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在它隔壁是以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爲基本定位的上海博物館,與上歷博講述城市的角度不一樣。
裘館說,上世紀90年代,在上海歷博牽頭下,成立了沿江沿海開埠博物館委員會,成員有十幾家,後來到了2005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城市博物館專委會,從最初的二三十家發展到現在的近百家,主要目的是爲了城市博物館展覽之間的交流:包括首都博物館、鄭州市博物館、重慶三峽博物館、大連博物館、深圳博物館、杭州博物館等等都是比較活躍的成員單位。
很多人不知道,上海歷史博物館一度是一個“有館無址”的單位,身世十分坎坷,到東方明珠塔裙樓都去找過避雨的屋檐,直到2017年年底,上海歷史博物館在跑馬場新址開館。
▲曾經的上海跑馬總會大樓
裘爭平每次會和前來參觀的人說,你們在這裡不僅要看館內的歷史,別忘了看一下這幢老建築,這本身就是一件超大的文物展品。
跑馬總會大樓是上海的地標性建築,地處人民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這幢文保建築見證了上海從外灘到河南路到西藏路由東向西的城市發展軌跡,從最早的大馬路到二馬路四馬路,這裡是第三跑馬場。城市博物館作爲一座城市的客廳,坐落此地,算是實至名歸了,因爲在這裡才能真正理解上海何以成爲上海。
▲這張鳥瞰圖的上方是黃浦江,下方是跑馬場,中間數條勾連黃浦江與跑馬場的馬路,大體界定了公共租界的中區。這塊區域不僅是最早的租界地,也是近代上海無可爭辯的中心區。從此,中心與邊緣的城市空間結構,就是按所在地塊與租界的關係和距離來界定的。這裡是近代上海敘事的錨點,也是理解何以上海的關鍵點。(圖自《上海紀事:社會空間的視角》)
▲上海歷史博物館西樓(原總會行政辦公樓)
上海人都說上歷博有三寶,獅子、花轎、大銅炮,具體是指民國上海匯豐銀行兩銅獅,物華號百子大禮轎和清振遠將軍銅炮。但在裘館眼裡,三寶固然不錯,清光緒六年吳友如的《豫園宴樂圖》、1911年民國總統“當選人孫文十六票”的斗方均反映了清末民初上海的政治生活,這是城市歷史發展的重要物證和珍貴畫卷。城市博物館要和這座城市的人民發生關係,所以他們之前有意識地梳理了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去展示上海的美食、建築、旗袍、水文化,讓更多的人瞭解上海人父輩祖輩的生活。上歷博所有的努力都是要做上海這座城市的代表——在上海觀衆面前,代表的是歷博;在外地觀衆面前,代表的是上海;在外國觀衆面前,代表的是中國。
不只上海歷博,所有的城市博物館從選址到館舍到展陳和活動都在反覆回答着一個問題,自己所在的城市何以成爲她自己,城市是什麼?
放眼世界,大阪歷史博物館和倫敦博物館是常被提及的世界級城市博物館的優秀案例。
大阪歷史博物館位於聞名遐邇的大阪城公園西側,建在1300年前的難波文化遺址所在地,旁邊就是難波宮遺蹟公園。三處比鄰而居,遊客可以參觀一整天時間,充分了解和吸收大阪城的歷史與文化。在建築方面,大阪歷史博物館未遵循一般博物館層位低、面積大的建築方式,而是設計爲10層高的樓房,分層展覽,縮小了佔地面積,在旁邊留足空間,建成了難波宮遺蹟公園。在外形上同 NHK 大樓構成一隻帆船造型,與有“水都”之稱的大阪相得益彰。
▲大阪歷史博物館
大阪歷史博物館按時代順序,從10樓、9樓到7樓,分不同主題,向參觀者再現了大阪各個時期的歷史風貌,比如它的7樓展示近現代大阪街景,模擬當年大阪各區域實景,用寫實逼真的大小模型將當時的空間佈局與生活場景活生生地展現在觀衆面前。
▲大阪歷史博物館中的各時代街景還原 攝影@羊miemie
倫敦博物館始終以展示城市歷史文明爲己任。從最早的市政廳博物館,到坐落於羅馬時期城牆遺蹟旁的博物館現址,以及位於有着100多年集市歷史的西史密斯菲爾德地區的博物館新址,都體現着倫敦博物館對於館舍選址的一貫宗旨——與能夠物化城市記憶、記載城市歷史文明的文化遺產息息相關。倫敦博物館秉承“將倫敦歸還給倫敦人”的建館理念,更加關注城市文明及本地居民生活,極力通過收藏城市歷史、物化城市記憶來展示倫敦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同時,這些歷史遺蹟也與博物館的展示內容緊密結合,直接反映着城市發展的時代變遷。和大阪歷博一樣,參觀者在館內也能通過窗戶看到遺留至今的古城遺蹟。
▲倫敦博物館新館效果圖。2022年12月倫敦博物館閉館搬遷,新館將由西史密斯菲爾德一座廢棄的肉類批發市場改造而成。圖自倫敦博物館官網
回頭說說我們的首都博物館。首博坐落在長安街,在它面前一溜兒的國字號博物館,但是首博並不怵,而且還以北京爲核心,做了很多很好的展覽。
首博的館內有一座典雅華麗的三間四柱七樓牌樓,它是該館體量最大的文物——原本矗立於歷代帝王廟前的“景德街”牌樓,而今,與博物館一起講述着屬於這座城市裡每個人的城市記憶。
▲首都博物館
北京是世界上博物館數量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城市,首都博物館除本館以外,還有北京四合院博物館、北京市白塔寺管理處、北京文博交流館(北京市智化管理處)、老舍紀念館等分支機構,形成了總分館、一館多址的發展模式。從現代博物館,到古建遺址,再到名人故居,首都博物館在城市的不同角落守護着人們關於這座城市的共同記憶,堪稱城市博物館的典範。
蘇州博物館本館,由華人建築師貝聿銘操刀,一經面世,驚豔天下。蘇博作爲國家一級博物館,座落在蘇州歷史保護街區,緊挨着世界遺產拙政園,兩年前它的西館在高新區落成試運營,與本館形成了“一傳統、一當代,一江南、一國際”的呼應,講述城市故事更加得心應手;大連博物館由大連現代博物館更名而來,城市意識不斷加強,二十年裡,舉辦了很多像“生活記憶”這樣的系列展覽,展現大連城市百姓市民各個時代的生活風貌;天津博物館不惜血本二次重建,證明其對城市文化座標和品牌的重視程度;深圳博物館坐落於城市市民中心,特別醒目,特別有門面感,它敘述了深圳作爲新興城市,一直是改革開放受到矚目的中心和焦點;那麼,作爲杭州的城市博物館,也要回答這個問題:它最佳的位置應該是在哪兒,它的館舍該如何設計能體現杭州城市的門面感,它如何在時間的綿延和空間的突破上講好杭州故事?
▲建築大師貝聿銘晚年封山之作蘇州博物館
先說選址,杭州的城市博物館以杭州爲名,它就要與杭州獨特的城市文化遺產融爲一體,與當地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是生動的、活態的、紮根在城市煙火繁盛的地方,與周邊的文化空間融爲一體。把一個城市博物館主體放在一個偏僻的缺少本地生活氣息和城市生長軌跡的地方,就很難和城市的靈魂渾然一體。
▲在百里湖山與萬家煙火包裹下的杭州博物館 攝影@朱頁川
“在城市規劃中,往往將城市博物館建成區域新地標,其實往往是從帶動周邊樓盤開發的實用主義角度來考慮,但我始終認爲城市博物館應該放在當地文脈最深、歷史底蘊最深厚的地塊,當參觀者來到這裡時,纔會對城市有更生動的感知。”吳曉力說,杭州博物館所在地就稱得上得天獨厚,吳山上故事說不盡,山下這一片更是南宋皇城遺址,南宋御街保留着千年未變的坊巷格局,城隍閣、鼓樓、德壽宮、胡雪巖故居、南宋官窯博物館等文博單位和歷史建築哪一個拿出來都是閃耀奪目,五步一觀、十步一景,簡直是一個“沒有圍牆的城市博物館”。
陳浩提出了一個“城市博物館聯動”的概念。他說自己曾經去過美國一座城市的社區博物館,深受觸動。五六百平米的展陳,通過家庭案例、公共事件、口述實錄、圖像資料,講述了不同種族如何和諧共處,感覺他們的喜怒哀樂日常生活就在他們自己的博物館裡。杭州的各類博物館、類博物館或者公共空間,都可以就杭州某一個方面,與城市博物館形成聯動關係,在大杭州不同的區域,反映與民衆息息相關的生活歷史記憶,與相對集中型的城市博物館形成一個互相呼應的城市記憶體系。
▲沒有在吳山上喝茶、鬥鳥、練武是一個老杭州人不完整的人生。攝影@幹小文、阮曉、談跳
再說展陳,作爲杭州的城市博物館首先要講好杭州故事,有物證有人證、有主題空間、有城市記憶,除了對城市歷史的呈現,當代生活也應該有所反映,甚至可以場景再現當代城市生活的榮光時刻。
比如,我們能不能在浣紗河那裡搞一個城市展陳,告訴人們這裡填河造路的前世今生?如今的杭州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我們車水馬龍的腳下曾經流淌着一條波光粼粼的河流……比如杭州的環西湖馬拉松,這是鐫刻在杭州人記憶裡的盛事,我們能否還原出當時的場景細節?環城西路20號,已經消失在歷史語境中,但那些曾經生活在這裡的閃亮而沉靜的歷史人物,我們不能忘記,也不曾忘記,邵裴子、酈承銓、沙孟海、朱家濟、陳訓慈、牟永抗、汪濟英、王世倫……城市博物館就是保藏、陳列這些城市記憶和城市精神的“時光機”。
▲那些曾經在西湖邊的體育盛事 攝影@章勝賢
杭州的城市博物館還應該有自然部分,而這個自然部分是如何和本地人民的生活發生關聯,如何塑造了本地人的習性,這些都是城市博物館可以去講述的內容,它會讓我們更加了解和熱愛這座城市的自然體質與自然遺產。
杭州的城市博物館還應該是一個活態的博物館,杭州有江,河,湖、山、城,博物館的展覽要變成在一個城市的“展遊”。重要的是觀展者的愉悅感、共情,這是很重要的獲得過程。它是一個沒有圍牆的大博物館的觀念,應將周邊納入研究的範圍,形成博物館展示的延伸空間。城市博物館不僅是歷史與現實記憶的場所,更是不同文化對話與互動的空間,可以自然形成文化生活圈。
▲俯瞰杭州博物館與糧道山路 攝影@子夷
當然,理想的城市博物館還“大有可爲”。
這當然需要城市博物館有更充裕的展廳面積,進一步擴充當代的展藏品,並且可以嘗試對城市發展歷程中最具“城市記憶”的場景進行模型實景化展示,特別是近40年當中陸續消逝卻又具有“豐碑”意義的建築、人物的再現,但形式的內核是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呼喚着對城市生活、人文與歷史傳統有着深厚情懷和高超轉化落地能力的策展人。
當今是一個博物館引領文化、萬衆關注博物館的時代。一座城市的特點,能夠在城市博物館上得到折射和呼應。理想的城市博物館是城市情感體現者、城市文化傳播者、城市體驗的門面,從文化意義上來說,理想的城市博物館應該是我們身處其中的沒有圍牆的生活世界。
那這樣理想的杭州城市博物館應該長成什麼樣呢?今起“城秘”聯手“line+建築事務所”,大膽畫了一長卷設計圖,你們有興趣看嗎?如果有,就點贊留言吧,我們把答案公佈在下一期。
《城市秘密》本期創作團隊
設計:徐世明
插畫:朱小賤
攝影:停香
編輯:大傾城、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