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東西就跑廁所」小心腸道發炎了!不治療恐成大腸癌
醫師提醒,腹瀉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或是出現血便、體重減輕、貧血、疲倦等情形,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作祟。(王家瑜攝)
腹瀉、腹痛是常見的腸胃症狀,多數人可能會聯想到腸胃炎、腸躁症等疾病,但醫師提醒,如腹瀉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或是出現血便、體重減輕、貧血、疲倦等情形,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作祟,如未盡早就醫治療,恐併發大腸癌。
臺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好發於青壯年族羣,目前發生原因不明,但推測是飲食、腸道菌、壓力大等因素,導致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不僅導致腸道黏膜受傷,身體其他部位也會產生髮炎反應。
依據健保重大傷病登記,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爲每10萬人約13名,近14年來大幅增加5.1倍。王鴻源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症狀容易和大腸激躁症、感染性腸炎搞混,例如腹瀉、腹痛等,但如果腹瀉超過3個月或出現血便,甚至合併發燒、眼睛發紅、關節炎、皮膚病竈等,都應該及早就醫。
今年32歲的小芸,20歲時就確診潰瘍性結腸炎,起初出現腹瀉症狀時,她以爲是清宿便奏效,後來出現血便,而且一吃東西5分鐘內就跑廁所,生活大受影響,直到發燒昏倒住院,才知道大腸已經發炎,且嚴重貧血,住院整整一個月都靠營養針支撐,體重也掉了將近10公斤。
36歲的小林因爲工作壓力大,4年前出現腹痛、血便,一天跑廁所6、7次,短短1個月就瘦了8公斤,原以爲是腸胃炎、痔瘡,輾轉求醫才得知是潰瘍性結腸炎,且屬於中重度患者;所幸使用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治療後,喜歡運動的他,現在可以爬山、出遊都不成問題。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柏賢指出,對於輕度潰瘍性結腸炎病友,傳統的局部抗發炎藥、類固醇等治療方式,就足以達到很好的疾病控制;但有44%的中重度患者,病情反覆發作,則可接受生物製劑治療,更精準的抑制發炎部位。
李柏賢提醒,潰瘍性結腸炎如未妥善控制,腸道反覆發炎、潰瘍,可能導致膿瘍、廔管、狹窄、阻塞、穿孔等併發症;由於每次發炎後都需要修復,一旦細胞在複製過程中出錯,就會演變爲大腸癌。他呼籲如有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診斷,規律治療下,長期目標是讓腸道黏膜癒合,等於是滅掉火源,才能避免復發和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