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百步蛇護卵到幼蛇離巢 百步蛇護幼影片全球首發

林業保育署今天舉辦記者會,公開完整記錄百步蛇護卵、護幼到幼蛇離穴的過程,是全球首筆野生百步蛇的生殖生態珍貴資料,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右六)、臺中分署分署長張弘毅(左六)和全體工作人員合影。記者邱德祥/攝影

許多蝮蛇科蛇類被記錄到護卵行爲,但多數僅觀察到野外雌蛇蜷曲於卵上,或是在人爲飼育環境下的觀察紀錄,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在發現野外百步蛇產卵後,運用各種拍攝技術全程記錄,完整記錄這條百步蛇護卵、護幼到幼蛇離穴的過程,林業保育署今天舉辦記者會,公開這項全球首筆野生百步蛇的生殖生態珍貴資料。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自然教育中心的環教師及參加暑期營隊於2023年7月20日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發現一條保育類百步蛇,一週後環教師惠璦玲在該地的一處洞穴內再次發現牠時已經踡伏在一窩卵上,臺中分署隨即安排現場設置防護圍籬,並委請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架設監視攝影器材,完整記錄這條百步蛇護卵、護幼到幼蛇離穴的過程。

臺中分署分署長張弘毅表示,這是臺灣、也是世界首度揭露百步蛇在野外產卵後的護卵、孵化、護幼,到幼蛇離巢的完整過程與行爲,分署協同野聲團隊以紅外線自動相機,搭配縮時攝影機、夜視鏡、密錄攝影機等科技器材,歷經2個多月時間日夜拍攝,成功記錄到整窩20顆蛇卵的孵化,以及幼蛇全數平安離穴的過程,也是全球幼蛇追蹤研究的重大突破。

曾是蛇類研究人員的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他在2000年任職臺北動物園期間,恰巧曾創下臺灣圈養百步蛇首次配對繁殖的正式紀錄,相較於野外難以觀察到百步蛇繁殖初期的求偶配對,從過去在動物園的繁殖即觀察到,百步蛇是在10月間開始求偶,交配後的雌蛇從翌年2月起身形明顯粗大,直至7月下旬產卵,雌蛇的護卵行爲在產後兩週內特別明顯。

林華慶說,由於圈養環境難以維持適合蛇卵孵化的穩定溫溼度,必須將卵移置孵化箱,因此無法觀察到蛇卵孵化後期雌蛇的護卵行爲,以及雌蛇在什麼時機離開卵窩或幼蛇,是否會有護幼行爲等關鍵,從2000年動物園的圈養繁殖,到相隔23年後的八仙山野生個體生殖觀察,補足了長期以來百步蛇繁殖資料空白的後半段,整合後也剛好完備了臺灣本土百步蛇的生殖生態資料,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