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發 臺灣野外百步蛇護卵全程大揭密

因參加自然教育中心暑期營隊師生的發現,林業署率全球之先,揭露野外百步蛇產卵後的護卵、孵化、護幼行爲,8月上旬將在兩棲爬行動物學大會發表、明年投稿國際期刊。

百步蛇是臺灣原生的蝮蛇科蛇類,屬於「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天召開「守護:百步蛇野外護卵孵化記錄」發佈記者會,宣佈完成全球首發野外百步蛇護卵全程記錄。

此成果源自參加林業署臺中分署自然教育中心暑期營隊的學生與環教師,2023年7月20日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發現1條百步蛇,27日環教師惠璦玲在當地同一處洞穴再發現時,牠已蜷伏在一窩卵上。

去年7月28日林業署臺中分署分署長張弘毅隨即設置防護圍籬,委請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架設攝影器材,運用紅外線自動相機、夜視鏡、密錄攝影機等,並獲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助,應用不影響幼蛇活動的諧波反射器技術,貼黏在幼蛇身上,藉此追蹤其離巢後活動,跨單位公私協力完成拍攝。

林業署依時序陳列,去年8月28日記錄到母蛇長時間停留在洞口旁,夜間查訪洞內情形,但未盤在蛋上;這天也是記錄的第32天,有幼蛇卵開始孵化、吻端略探出卵殼;隔天29日,第1條幼蛇從卵中孵出。

同樣是8月29日,爲自開始孵化後12小時,大部分幼蛇吻端自卵中孵出;自開始孵化後37小時的8月30日,20條幼蛇全數孵化完成。

去年9月1日並發現3條幼蛇探出洞口旁短暫活動,接着回到洞穴;9月2日母蛇離巢,在附近停棲;9月3日記錄到母蛇最後離去的身影。

母蛇離開7天后的9月10日,20條幼蛇陸續離巢,並在出洞後就完成第1次脫皮,停棲在巢洞旁的隱蔽處;11日幼蛇陸續在巢洞周邊探索環境;17日觀察到第1條幼蛇完成第2次蛻皮。10月18日,幼蛇持續移動探索環境、完成第2次蛻皮,與第1次蛻皮間隔時間最長爲38天。

不僅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經理李昱說這次記錄是「可遇不可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博士林展蔚也稱「興奮到不能睡」,因這輩子絕對不可能再同時看到20條野生百步蛇幼蛇以及母蛇。

曾在臺北市立動物園任職研究蛇類、完成2次百步蛇繁殖記錄的林業署長林華慶更難掩欣喜之情說,人工飼養環境卵要取出完成孵化,雖可見但是母蛇會強力抵抗;時隔23年的這次記錄,則真正記錄下野生母蛇護卵全程,是全球首發,證實蛇類也有倫理之愛。

林華慶提到,過程也佐證百步蛇約每年10月求偶,經歷3周形影不離的交配期後恢復獨行生活,隔年2月雌蛇體型開始變大,7月下旬產卵,歷經8個月未進食,狀態虛弱,有可能死去。而幼蛇無需母親培訓即有生存本能,但20只最後可能僅剩10只存活,存活率尚待研究。

林華慶表示,棲地破壞、人爲捕捉一度讓百步蛇減少,由於民衆沒再吃蛇,人爲捕捉因素消失,數量再擴增,但仍需要保育;提醒民衆在野外穿上鞋子、長靴,夜間使用照明,手不要隨意伸入遮蔽的未知環境,臺灣蛇類不會主動攻擊人,安靜離開或待蛇離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