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跟大陸絕交10年」拿拜登的錢下場?半導體業驚嚇求救這事

拜登政府爲晶片法案補助款設下層層限制。(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拜登政府去年8月簽署《晶片法案》已開放申請補助,半導體業者想從390億美元(約臺幣1.2兆元)分一杯羹,美國設下層層限制,首先要承諾禁止10年在中國大陸擴產,還要設托兒中心、工廠採用低碳排能源、向建築工人支付工會等級薪資、部分利潤分享給美國政府等。對於10年不能在陸擴產,不少美國企業主管擔憂,因爲中國是他們獲利主要來源,究竟「在中國擴張產能」如何界定,以及包含哪些晶片限制,他們急於想了解和釐清。

紐約時報報導,拜登想一舉數得,同時實現多項政策目標。拜登認爲晶片法案的誘因足以改造民營企業,擴大其影響力,例如,增加美國生產,勞動條件提升,導致氣候變遷的化石燃料排放減少等。

不過這些政策也可能帶來重大風險。部分經濟學家,甚至一些贊成透過龐大聯邦支出來支持戰略性產業的經濟學家,都認爲拜登失焦其核心經濟目標,可能造成危害。

華府智庫Economic Innovaton Group首席經濟學家Adam Ozimek表示,「每個人都明白,我們試圖打造一個更強大、更具全球競爭力的美國半導體產業,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但我們試圖同時完成另外十幾件不相關的事情,讓這個挑戰變得更加困難。」

美國官員認爲,這些要求並沒有給企業帶來過重的負擔,而是幫助企業吸引勞工並避免浪費聯邦補助款。

而企業申請條件中還包括限制海外擴產。美國商務部說明,獲得補助的企業,必須同意10年內不得在中國等有疑慮的國家擴張半導體制造的產能,也不能和有疑慮的外國實體共同從事敏感技術的研發或授權,至於詳細規定,將在未來幾周發佈,讓企業更清楚知道有哪些紅線。

消息一出,讓不少美國企業主管擔憂,因爲中國是他們獲利主要來源,究竟「在中國擴張產能」如何界定,以及包含哪些晶片限制,他們急於想了解和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