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年、馮達旋》臺灣會封城嗎

親歷武漢封城的薛穎穜受訪表示,這幾天重新聽到路上汽車喇叭聲感覺比鳥叫還悅耳。(薛穎穜提供)

雖然目前臺灣疫情尚稱穩定,但無人能保證「社區感染」不會發生,所以臺灣仍存在封城的可能。爲了降低封城的風險,或封城可能帶來的混亂或傷害,政府民衆得要未雨綢繆。因爲新冠肺炎席捲全球短時間內包括南韓義大利西班牙伊朗菲律賓等國確診人數大增,並已啓動「封城」政策美國總統川普爲疫情所逼,突下猛藥政策發佈全國緊急狀態,並提出許多旅遊限制令,廣義而言,也可歸類爲封城政策的一環。

廣義而言,因應新冠疫情提升,目前各國都有不同程度防疫管制政策,只是不一定將其命名爲封城而已。有些已是現在進行式,只是管制程度的差異有別,包括有哪些人可以自由行動,哪些必須隔離;又隔離的方式爲何,都是重點

以最先封城的武漢爲例,中國由上而下的管制政策固然有其成效,但也可能存在問題,例如政府(包括醫療機構)和確診者之間,可能存在諸多資訊不對稱,難免管制失誤,或帶來不便或不安。唯因體制規模的差異,大規模封城能否複製,可能有討論空間。例如,義大利原本針對北部實施封城,不料卻造成逃亡潮及監獄暴動。

封城的重點在於是否有系統或妥善的沙盤推演及政策規畫。因爲封城存在動態性,所以必須有系統考量,必須設計相關配套,以避免造成可能發生的混亂或後遺症,例如民生物資囤積、搶購或行爲失序等後遺症。美國還沒宣佈封城,民衆就已開始瘋搶民生物資,顯見封城政策設計配套的重要性,以避免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

在封城的執行上多是由上而下,然而每個人或組織都有其獨立或自主性,因此必須有縝密的組織分工與協調,讓大家都能同心協力防疫。或若不考慮到民主機制系由下而上運作的配套,可能造成政策執行上的困難。因此,若能使用人工智慧(AI)、物流科技、無人飛機等科技,應有助於執行的順暢。

可以說,臺灣目前已是在執行部分的封城政策,隨着疫情升高,也不斷在提升管制的層次。因此,是否稱爲封城不重要,重點在於能否遏止疫情發展纔是關鍵。例如,SARS疫情爆發期間的封院政策,曾造成諸多問題,但以目前各醫療院所加強管制的作法,就比較能讓民衆接受。因此,從管制政策的角度,進行防疫的「超前部署」、「沙盤推演」或「萬全準備」,都可以是封城政策的內涵。重點在於,政府與民間是否有共識,纔是能否發揮防疫成效的關鍵。

作者楊永年爲前成功大學副研發長、美國聖休斯頓大學災難與緊急應變管理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作者馮達旋爲前成功大學資深行政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