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下場“救債”,醉翁之意不在酒

大部分人沒想到,自二季度以來,央行對於債券市場,特別是長期國債收益率的變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從7月1日的國債借入操作,到隨後的步入實操並賣出國債的表態,央行的這一系列動作,表面上看似是對債券市場的直接干預,實則背後隱藏着更爲深遠的戰略考量——穩匯率。

央行操作國債,早在今年4月就已有信號釋出。當時,長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下行,疊加央行多次表態關注長期收益率變化,市場對其購債的討論持續升溫。

然而,市場不解的是,爲何此次央行對於長債如此敏感,且在降低市場存貸款利率的背景下,需要引導長債的上行呢?

實際上,長期國債收益率作爲金融市場的重要風向標,其波動不僅關乎資產的有效配置,更直接影響到市場對未來經濟走勢的信心與預期。

一方面,央行旨在通過直接干預市場,遏制長期收益率所隱含的經濟預期進一步蔓延,從而穩定市場信心,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另一方面,面對市場機構,尤其是非銀機構在利率低位時大量買入長久期債券的行爲,央行深感憂慮。

這種投資策略在利率環境逆轉時,極易引發連鎖反應,加劇市場波動,甚至可能重演硅谷銀行式的風險事件。因此,央行希望通過精細化管理收益率曲線,引導市場機構理性投資,防範潛在風險。

然而,央行此舉的“醉翁之意”並不僅僅在於此。更深層次上,央行是在通過調控長期國債收益率,來穩定人民幣匯率。

影響國債收益率,一方面是通過加息和降息,另一方面是改變國債市場的供求關係。

當前經濟背景下,加息顯然無法操作,降息雖然符合市場預期,但將對匯市承壓。這時,增加國債市場供給,打壓國債成交價,推升國債收益率,顯然成爲了央行的最優解。

從現實情況看,二季度以來,美元指數走強,人民幣相對美元持續走弱,中美利差倒掛加深,穩匯率壓力顯現。

過低的長端利率會增強市場對未來降息的預期,從而給人民幣帶來貶值壓力。而央行通過調控長債收益率,使其保持在合理區間內,可以更好地反映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和穩定性,從而增強境外資金對人民幣的信心和吸引力。

可以看到,雖然7月以來央行兩次下場“救債”,長期國債收益率的變動出現了反覆,但人民幣貶值壓力卻緩和了不少,更多反映國際投資者預期的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0.14%。

一方面,釋放不降息、不大水漫灌的信號,另一方面,下場直接干預長期國債收益率,核心就是穩定匯率。用外部槓桿擡升來對衝內部加槓桿意願的不足,本身,對經濟增長也會形成正向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