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買賣國債不是搞量化寬鬆
近期,二級市場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的話題引起市場普遍關注,並引發了是否會進行量化寬鬆的討論。對此,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表示,此舉並不代表量化寬鬆。
近年來,隨着我國金融市場快速發展,債券市場的規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過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投放基礎貨幣的條件逐漸成熟。潘功勝說,“去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人民銀行正在與財政部加強溝通,共同研究推動落實。這個過程整體是漸進式的,國債發行節奏、期限結構、託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優化”。
專家認爲,不能把央行買賣國債與海外央行實施的量化寬鬆相混淆。央行買賣國債可以豐富央行管理流動性的工具箱,有效引導國債收益率曲線,使長債收益率與經濟長期基本面更加匹配。
“央行買賣國債定位於拓寬基礎貨幣投放渠道,而不是要搞量化寬鬆。”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從國際經驗看,發達經濟體央行搞量化寬鬆往往有自身階段性背景。通常是在危機衝擊下,持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直至面臨零利率下限約束後,國債市場流動性仍較差,缺少買盤而拋售力量很強,價格渠道傳導不暢,這些經濟體央行通常會訴諸於非傳統貨幣政策,其中就包括量化寬鬆(中央銀行大規模購買國債、商業票據等)。比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後,發達經濟體央行普遍將寬鬆貨幣政策用到極致,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向市場提供極度充裕的流動性。
我國的情況與上述背景完全不同。董希淼分析,我國經濟保持回升向好態勢,金融機構總體保持健康穩定,穩健的貨幣政策下尚未面臨零利率下限約束,國債市場認購和投資熱情頗高,一定程度上還有“資產荒”跡象,不存在推出量化寬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必把作爲常規操作的國債買賣與量化寬鬆畫等號。
“一段時間裡,市場更多着眼於‘央行買國債’這一操作,但實際上央行對國債的操作既有買也有賣,靈活性較大,並非單向操作。”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提醒,最新消息顯示,央行已與幾家主要金融機構簽訂了債券借入協議,將視債券市場運行情況持續借入並賣出國債。
據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更多還是將其定位於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和流動性管理工具,通過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投放基礎貨幣,搭配逆回購、中期借貸便利等操作主動加強流動性管理。
近期,我國國債收益率問題也引發了市場探討。有專家從基本面、估值面、供需面、情緒面等多重因素分析,提醒投資者當前國債市場的利空因素不少,此時投資者更需關注債券類資產的價格波動風險,守護好“錢袋子”。
潘功勝在日前舉行的陸家嘴論壇上也明確,央行未來推出的國債操作將既有買也有賣,與其他工具綜合搭配,共同營造適宜的流動性環境。央行高度關注長債收益率,強調要保持正常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保持市場對投資的正向激勵作用。
受訪專家認爲,作爲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加強協調的重要體現,順利推動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還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同步研究優化國債的發行節奏、期限結構和託管制度。總體看,整個過程將漸進式穩妥推進。 (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