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勝:央行買國債不是量化寬鬆 未來將完善貨幣政策框架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 北京報道

6月19日,2024陸家嘴論壇在上海開幕,本屆論壇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爲主題。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近段時間,加拿大中央銀行、瑞士央行、瑞典央行陸續降息,國際市場十分關注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對此,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表示:“歐央行等一些央行已經開始降息,一些央行還在觀察,預期今年晚些時候可能也會降息,但總體上還保持着高利率、限制性的貨幣政策立場。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貨幣政策的立場是支持性的,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

另外,就“央行買國債是否是量化寬鬆”的話題,潘功勝明確表示:“把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寬鬆,而是將其定位於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和流動性管理工具,既有買也有賣,與其他工具綜合搭配,共同營造適宜的流動性環境。”

“我國貨幣政策的立場是支持性的”

潘功勝指出,我國貨幣政策的立場是支持性的,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

具體來說,在貨幣政策的總量上,人民銀行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包括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等金融市場利率下行等,爲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在貨幣信貸的結構上,發揮宏觀審慎政策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設立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加大對科技創新和設備更新改造的金融支持。推出房地產支持政策組合,包括降低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比例、取消個人房貸利率下限、下調公積金貸款利率,並設立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用市場化方式加快推動存量商品房去庫存。目前,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餘額約7萬億元,約佔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的15%,聚焦支持小微企業、綠色轉型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在貨幣政策的傳導上,着力規範市場行爲,盤活低效存量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暢通貨幣政策傳導。今年以來,央行會同國家統計局優化季度金融業增加值覈算方式,由之前主要基於存貸款增速的推算法改成了收入法,更真實地反映金融業增加值水平,弱化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存貸款“衝時點”行爲。同時,經過幾十年的商業化、市場化進程,一些金融機構仍然有着很強的“規模情結”,並且以內卷、非理性競爭的方式實現規模的快速擴張,這是不應該的。對於一些不合理的、容易消減貨幣政策傳導的市場行爲加強規範,包括促進信貸均衡投放、治理和防範資金空轉、整頓手工補息等。

在匯率方面,人民幣匯率在複雜形勢下保持基本穩定。今年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的時點不斷推後,中美利差保持在相對高位。我們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保持匯率彈性,但同時強化預期引導,堅決防範匯率超調風險。

央行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的條件逐漸成熟

今年以來,歐央行、日本央行根據形勢變化,先後調整了貨幣政策框架;英格蘭銀行也在對其政策制定和預期溝通進行評估。

潘功勝指出,爲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央行也在研究中國未來貨幣政策框架:

第一,優化貨幣政策調控的中間變量。保持幣值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是法律明確規定我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爲了實現最終目標,貨幣政策需要關注和調控一些中間變量,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大多以價格型調控爲主,而我國採用數量型和價格型調控並行的辦法。傳統上,我們對金融總量指標比較關注,但也在不斷優化調整。過去,貨幣政策曾對M2、社會融資規模等金融總量增速設有具體的目標數值,近年來已淡出量化目標,轉爲“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的定性描述。

從信貸結構發生的變化看,當前近250萬億元的貸款餘額中,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佔比很大,這一塊不僅不再增長,反而還在下降。剩下的其他貸款要先填補上這個下降的部分,才能表現爲增量,全部信貸增速要像過去一樣保持在10%以上是很難的。

從貨幣供應量的統計看,也需要適應形勢變化不斷完善。我國M1統計口徑是在30年前確立的,隨着金融服務便利化、金融市場和移動支付等金融創新迅速發展,符合貨幣供應量特別是M1統計定義的金融產品範疇發生了重大演變,需要考慮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進行動態完善。個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動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產品,從貨幣功能的角度看,需要研究納入M1統計範圍,更好反映貨幣供應的真實情況。

第二,進一步健全市場化的利率調控機制。近年來我們持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從央行政策利率到市場基準利率,再到各種金融市場利率,總體上能夠比較順暢地傳導。

第三,逐步將二級市場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近期市場對此比較關注。我們一直在不斷豐富和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方式。歷史上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主要靠外匯佔款被動投放基礎貨幣;2014年以來,隨着外匯佔款減少,我們發展完善了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等工具主動投放基礎貨幣的機制。

近年來,隨着我國金融市場快速發展,債券市場的規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過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投放基礎貨幣的條件逐漸成熟。去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人民銀行正在與財政部加強溝通,共同研究推動落實。這個過程整體是漸進式的,國債發行節奏、期限結構、託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優化。

應當看到,把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寬鬆,而是將其定位於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和流動性管理工具,既有買也有賣,與其他工具綜合搭配,共同營造適宜的流動性環境。

第四,健全精準適度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傳統意義上,貨幣政策是總量工具,但中國經濟運行中,很多矛盾和挑戰是結構性的,結構調不好,總量調控也很難有效發揮作用。從全球範圍看,在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特別是2020年疫情衝擊時期,美國、歐元區等主要經濟體央行都針對特定領域、特定主體、特定目的出臺了一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

第五,提升貨幣政策透明度,健全可置信、常態化、制度化的政策溝通機制,做好政策溝通和預期引導。現代貨幣政策框架的重要特徵之一,是央行能夠把政策考慮和未來展望,及時與市場和公衆進行比較透明、清晰的溝通。透明度提高後,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權威性都會增強,市場對未來貨幣政策動向,會自發形成穩定預期,合理優化自身決策,貨幣政策調控就會事半功倍。

(編輯:朱紫雲 審覈:夏欣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