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量創三個月新高 5月資金面波動性或上升

4月30日,央行表示,爲維護月末流動性平穩,當日公開市場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4400億元逆回購操作,逆回購操作規模創三個月新高。

市場人士指出,本週逆回購到期規模有限,機構資金跨月進度明顯偏快,月末資金面維持平穩態勢,但對跨月後資金面的不確定性仍需持續關注。此外,考慮到經濟基本面並未發生較大改變,貨幣政策轉向的概率很小。

截至本週一,央行公開市場延續了20億元逆回購地量操作,在此操作下,銀行間市場資金利率仍維持在今年以來的相對低位運行,顯示銀行間流動性相對較爲充裕。

5月銀行間市場資金面潛在波動性上升

近期大行淨融出現明顯下滑,同時存單發行規模上升,反映出臨近月末,部分銀行負債壓力或有上升。

華西證券宏觀聯席首席分析師肖金川指出,大行融出在顯著縮量,同時提價發存單,或反映其負債壓力有所上升。究其原因,當前政府債發行尚未大幅加速,從票據利率來看4月信貸也未明顯加快,銀行融出縮量可能是由於手工補息取消造成銀行存款流失,負債壓力開始顯現。

信達證券固收首席李一爽認爲,稅期後大行融出仍在快速下降,需要考慮這樣的變化反映央行態度的可能。此外,近期大行存單發行規模上升,一級利率帶動二級走高,3個月國庫現金定存利率也明顯上升,這可能反映了前期禁止手工補息政策推出後部分大行負債面臨流失壓力。

對於後續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多位市場人士指出,5月地方政府債供給大概率較前4個月有所放量,可能會對5月資金面形成擾動。

廣發期貨國債期貨研究員熊睿健指出,由於5月地方債發行可能放量,普通國債到期量下降,疊加特別國債發行節奏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整體政府債供給壓力預計將明顯增大。央行表示貨幣政策仍有空間,預計可能採取包含二級市場國債買賣在內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對衝供給衝擊,但資金面也不太可能進一步放鬆,資金利率預計圍繞在政策利率上方運行。

對於後續貨幣政策走向,華福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李清荷認爲,當前結構性流動性短缺的貨幣政策操作框架仍然未變,央行在商業銀行貨幣創造過程中仍然處於貸款方的優勢地位。

今年以來央行已經開始大幅淨回籠市場流動性,同時通過非對稱調降5年期LPR利率,從而引導貸款利率下降,提升實體經濟信貸需求。預計後續央行將繼續維持資金面中性,根據市場需求投放或者回籠資金,使得資金價格圍繞政策利率波動。

央行將如何應對長期國債利率下降

近期央行表示再度關注長端收益率,針對央行發聲,市場人士指出,短期央行通過政策表態方式進行市場預期引導仍是核心手段,債市可能會繼續就政策和供給預期進行博弈,但在機構“資產荒”下,債市持續性調整的概率較低,當收益率出現一定調整後,機構“買債”熱情或再度被點燃。

申萬宏源證券宏觀經濟團隊指出,現行貨幣政策框架下央行對長短端收益率的調節方式,一是通過貨幣投放調節資金利率,資金利率往往能夠高效傳導至短端收益率,短端收益率再通過曲線傳導至長端收益率,因此央行能夠通過資金利率調節長端收益率,但央行對資金利率和短端收益率的調節效果要相對好於長端收益率。

此外,央行還可以通過中期政策利率(MLF利率)引導長端收益率,但僅以政策預期引導爲主,缺乏相應的直接調節手段,在經濟基本面和貨幣政策預期等其他因素擾動較大的情況下,MLF對長端收益率的引導作用會變差。

因此從現行貨幣政策手段來看,央行主要通過資金利率和MLF利率調節長端收益率,考慮到MLF利率掛鉤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且是核心的中期政策利率,通過上調MLF利率的方式擡升長端收益率概率較低,而通過收緊資金面的方式擡升長端收益率,操作成本較低,或是可行方式之一。

但參照2016年和2020年經驗看,央行通過收緊資金利率的方式進而擡升長端收益率,一般是經濟基本面明顯好轉後貨幣政策轉向的信號。央行明顯收緊流動性往往會導致債券收益率的大幅上行,此外資金面大幅收緊也會約束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與貨幣創造能力,與當前的經濟基本面並不對應。

考慮到二季度至三季度資金缺口較小,銀行間流動性對央行的依賴作用較小,央行主動收緊資金面也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央行通過主動收緊資金利率的方式擡升長端收益率的概率同樣不大,此外短期內長端收益率大幅上行同樣也不符合政策目標。

華福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李清荷認爲,央行研判長端利率背離合意水平的短期因素主要是供需失衡,後續隨着政府債發行節奏加快,尤其是未來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資產荒”的情況會有緩解。其次,央行大概率繼續發力結構性貨幣政策,通過低利率的定向工具提升相關領域的信貸需求,從而引導銀行長期資金從債券市場轉移至信貸市場。

最後,除了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央行還可以發揮宏觀審慎、利率自律機制等工具作用,引導銀行體系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對於央行是否會二級市場購買國債,當前“資產荒”行情延續,央行直接買債無疑將會加劇“資產荒”,從而導致市場利率大幅波動,這將是央行不願看到的,因此只有當國債發行規模相對足夠大、發行節奏要相對穩定、市場資金不足以匹配債券供給時,纔是央行介入的好時機。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曉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