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研究 音樂學習改變大腦結構
團隊以95位20至40歲國內藝術相關大學的大學生或畢業生爲研究對象,分別爲35位聲樂家、27位鋼琴家,以及33位非音樂專業背景的大學生,分析其大腦「擴散磁振造影(DWI)」影像,觀察大腦神經結構的變化。
研究發現,鋼琴家和聲樂家的大腦中,與情緒相關區域(例如杏仁核)的連結,較一般非音樂家更多,顯示了長期的特定音樂訓練會加強大腦中以經驗爲基礎的白質神經網絡連結。研究也顯示聲樂家與鋼琴家,左側杏仁核和其他腦區之間有較強的內部整合連結。
與鋼琴家相較,聲樂家的左半腦連結密度較高而右半腦的連結效率較低,可能是因歌唱比鋼琴需要更多語言處理,和處理語言重要腦區在左半腦有關。
研究論文第一作者陽明交大腦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鄭吏凱提到,鋼琴家和聲樂家的差別,可能是在於鋼琴需要精確的手指控制,而歌唱需要發音咬字的肌肉。聲樂訓練可能因爲需要求音準,需要技巧去控制和偵測錯誤音準,所以塑造出和調控音準有關的腦回路結構。
謝仁俊說,不同音樂型態的學習與訓練,可強化不同功能的神經網絡,此研究成果提供對神經損傷或精神心理創傷的病人,施予藝術治療與音樂治療的神經科學基礎,一般民衆學習音樂也能強化腦部,如老化、中風,可透過音樂訓練,復健加強運動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