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訓院看世界-大陸2021年取消金融業外資持股限制 背後的政經意涵

圖爲上海陸家嘴金融街。圖/新華社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財新國際華盛頓圓桌」座談會指出,中國大陸將對銀行業、證券業與保險業全面開放市場準入,於2021年實現「全股比運營」。換言之,後年便將取消金融業所有外資持股限制。此外,中國大陸也將大幅擴大外資銀行業務範圍,亦不再對外資證券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業務範圍單獨設限。

針對中國大陸金融業對外開放,陳雨露也指出未來工作重點,大致可歸納如下:首先,繼續放寬對外資金融機構持股比、設立形式、股東資質與業務範圍等限制,並繼續研究放寬外資金融機構准入限制;其次,轉變開放理念,過渡到「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一改以往個案審批的開放模式,真正實現「非禁即入」;第三,改善營商環境,提高政策制訂透明度,推動各項制度與國際標準接軌;第四,擴大開放與加強監管密切結合,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同時加強跨境監管合作,避免監管空白和套利。

綜觀陳雨露的演講內容,固然是呼應2018年4月博鰲論壇上習近平的對外擴大開放宣示,並秉持易綱這一年來的金融對外開放政策方針,然也有其欲對外界釋放之重要訊息,吾人亦須拉高層級觀察其背後的整體政經意涵。首先,值此美中貿易談判進入緊鑼密鼓收尾之際,雙方欲達成共識協議須各自讓步,比方美方不再強求中方按自己的期望削減產業補貼,另一廂的中方也在考慮美方的提議,評估把對主要農產品加徵的懲罰性關稅,轉向其他產品。對於美國或其他外商而言,中國大陸正式大動作宣誓對外「落實」開放金融業,也算是適時展現了開放的「誠意」。

其次,中國大陸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發展,當前自身經濟發展也面臨相當的瓶頸,是以有「新常態」與「三期疊加」的出現。適時開放包含銀行、證券與保險的外資金融業,也可協助帶入資金與制度,從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雙管齊下,適時協助解決民營經濟或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裨益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更可能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中國大陸資金外流與人民幣貶值壓力,未必只對外資金融業者有利。

第三,如同中國大陸官方近年一再強調的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陳雨露這次的演講也提到「擴大開放與加強監管密切結合」,足見開放帶給金融業者新的業務機會同時,也須留意相關的風險以及日益提高的監管/法遵成本。更何況加強跨境監管合作,還牽涉到當前兩岸政治氛圍以及兩岸金銀會已暫停的現實問題。

第四,這一波的對外金融開放,針對的是全球的金融業者,不是僅對臺灣單方面開放的綠色通道。換言之,臺資金融業者在當地競逐新業務機會時將面臨的對手除了是接地氣的當地業者(地頭蛇)外,也有其他外來的強龍。

最末,睽諸過往包含臺資在內的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營運經驗,外資金融機構在當地發展除了須經歷各種複雜的開業審批程序外,也有不少「潛規則」讓大家「摸着石頭過河」,好不容易纔有今日的些許成果。即便如此,整體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整體銀行業的百分比仍未超過2%。尤其中國大陸的網路安全法規也給在當地經營的外國企業或金融機構帶來考驗,比方要求外資企業將敏感性資料儲存在中國大陸境內,並要求採購當地的網路設備,在在提高外資金融業者在當地經營的難度。中國大陸對外開放金融是好事,吾人欣見其成,但臺灣金融業者在當地的發展除了傳統的風險與報酬衡平原則,恐怕要有更獨特的新商業模式與審慎的風險防範體系,方是除了拜媽祖求壓轎金之外真正趨吉又避兇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