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灌陽:一株超級稻一尾生態魚實現“糧漁雙贏”

本報記者 樑忠超 通訊員 蔣政揚 蔣家鳳

金秋九月正是桂北地區中稻成熟時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灌陽縣新圩鎮“優質稻”種植基地,稻田盡染“金黃”,放養在稻田裡的禾花魚活蹦亂跳,稻農和遊客在田裡爭相捕捉禾花魚。近日,記者走進灌陽縣稻漁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稻漁豐公司”)進行實地採訪,一幅“魚稻共生”的豐收圖景在眼前徐徐展開。

在優質稻種植基地,稻漁豐公司總經理蔣七連隨手托起一束稻穗向記者介紹說:“我們公司除了這裡的優質稻種植基地外,還有黃關鎮李官村的種植基地,總面積達600多畝,通過‘稻+魚’的模式,實行稻魚綜合種養。今年水稻畝產預估將達到1300斤,禾花魚畝產超過80斤,市場價每公斤50元。‘稻+魚’的收入每畝超過4500元,相比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每畝增收2000元左右。這種綠色生態的種養方式,不僅養出來的魚肉質鮮美,還提升了水稻的品質,米粒更加飽滿、米香濃郁。今年的‘灌陽稻漁豐’香米和禾花烏鯉,還在稻花飄香的時候,就有部分客戶提前下了訂單。”

灌陽縣地處廣西東北部,素有“八山一水”之稱,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都龐嶺山脈和海洋山山脈貫穿縣內,從山上流出的山泉水匯成灌江,自西南而東北流經全縣。灌江的河水都是山泉水,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適合水稻種植和禾花魚養殖。初夏時節,灌陽縣稻農們把草莖粗細的烏鯉魚苗放進剛插秧的稻田中,與禾苗、小蝌蚪、幼螺一塊成長,到仲夏禾苗抽穗時,魚兒就會長成兩手指大的個頭,吃了水稻揚花時飄落的禾花,稻香魚肥,生態價值高。2018年,蔣七連瞄準“稻+魚”的商機和當地獨具優勢的山泉水質及氣候,先後以流轉土地和代耕代種的方式,種植優質水稻並養殖禾花魚,並銷往廣西桂林、柳州、廣東、湖南、上海等地的大中型超市,消費需求旺盛,效益可觀,蔣七連也因此成爲遠近聞名的“稻穀專家”“烏鯉大哥”。在自身創業有成的同時,蔣七連還“聯農帶農”,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稻漁豐公司採取“公司+農戶+統銷統購”抱團發展模式,通過整合稻田土地、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輻射帶動新街、黃關、灌陽鎮、水車等周邊多個鄉鎮50多戶260人蔘與“稻+魚”模式,其中帶動吸納20多戶脫貧戶種養,戶均年增收5萬元左右。

灌陽縣農業農村局水產漁政站負責人王星介紹“稻+魚”生態種養時說:“這稻田養了禾花魚,水稻的腳葉、稻花、蟲子和田間雜草等爲魚類提供豐富的食物,魚仔長大後肉質細嫩、口感好。同時,魚在活動進食的過程中產出的魚糞成爲稻苗的肥料,既增產增收,又生態環保,真正實現了‘糧漁雙贏’。”

灌陽縣近年來立足本地實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以“超級稻+再生稻+綠肥”爲主推模式,實現高產優質品種全覆蓋,自2010年被列入袁隆平院士第四期超級稻高產攻關基地之後,連續11年保持廣西糧食單產第一,冠有“桂北糧倉”之稱。在牢牢守好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灌陽縣政府還鼓勵發展“稻+魚”的種養模式種植優質稻,對連片達100畝(含)以上的示範點給予獎補,通過政策引領示範帶動全縣“稻+魚”產業的發展。2023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41.88萬畝,產量爲16.12萬噸,產值達5.2億元;水稻播種面積爲28萬畝,產量12.5萬噸;發展“稻+魚”高效種植模式59105畝,實現產值3000多萬元。

糧滿倉、魚滿缸,稻魚綜合種養經濟效益高,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該縣今年優質稻種植呈現面積、總產量、“稻+魚”產量“三增”良好態勢。一株超級稻、一尾生態魚,“躍”出了灌陽縣人民的幸福“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