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爲《蘋果日報》送終,哭墓都湊不齊五子

(原標題:雁默:爲《蘋果日報》送終,哭墓都湊不齊五子)

【文/觀察者專欄作者 雁默】

香港《蘋果日報》即將“入土”,送終的時候到了。

無論如何,《蘋果日報》是橫跨港臺的知名媒體,總該有些哭腔送行,但江湖上,哀悼致意的多嗎?這一點可參考臺灣。目前,臺灣蘋果聲明子公司財務獨立,運營不受香港狀況影響,但在5月18日就已停刊的臺蘋,已“悲壯”遁入網路,悲鳴者寡。相對於“反送中”那一年的熱度,臺蘋的後事,現在已是熱炒不起來的冷竈

香港蘋果高層被捕的新聞,在臺灣毫無政治效應,蔡英文一個字不提,倒是國民黨妄想討好年輕人唸了幾句,批評港府限縮言論自由,但一如既往,基本沒人理。至於當初熱血撐港的那些所謂“社會精英”,現在或許缺乏當道的撰稿補貼,一片死寂。

畢竟,香港已無利用價值。臺蘋的“側翼總值”,估計還不如幾個低俗網紅

香港蘋果我不熟,在送終行列裡,倒可談談臺灣蘋果爲何愈來愈毒,一路毒到入土爲安,還送行者寡。值得一談,是因爲《蘋果日報》在臺灣有其歷史價值,就像夏娃當初咬下去那一顆。對大陸而言,也有“禁果”的警示作用。

香港市民黎智英大宅外抗議《蘋果日報》顛倒黑。圖片來源:大公報

“毒蘋”的起源與社會條件

2003年,臺灣蘋果創刊,首創全綵印刷配合低價搶市,首日零售量便超越臺灣所有報紙總和。當時引起臺灣社會極大震撼,乃因臺蘋以小報風格碾壓所有大報,其所講究的“全商業模式”,與傳統大報在報導尺度上的保守矜持,形成強烈對比。

小報風格,指得是源自西方的“狗仔文化”,專事挖掘名流隱私作爲盈利手段。在高度商業化與西方做派的香港,狗仔橫行是環境使然,但在當時相對保守的臺灣,臺蘋進駐一度引起不適。

不過,由於彼時臺灣社會正進行所謂“民主化”運動,崇洋精英集體以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新聞自由、階級重整爲由護航狗仔文化,爲臺蘋果開發出一片市場藍海。很快地,情勢逆轉,大報反過來適應小報,有樣學樣,潘多拉的盒子一開,還變本加厲。

狼師、嫩模、浪妻、人魔等等港式鹹溼字眼火速佔據人們視野,臺媒羣起仿效,又發明了許多臺式鹹溼。加上新聞照片的選擇,內容的浮誇與精簡,一切都經過精密的市場計算。狗仔文化的特徵,就是挑戰道德尺度,拿社會禁忌當提款機,以滿足讀者偷窺心理,唯利是圖。

狗仔文化起家的壹傳媒,封面一片香豔(資料圖)

美其名曰“自由多元”,長遠影響就是道德紅線的不斷後退,直到社會失去是非價值,人間只剩立場,再無公道。這樣的媒體,若沒有自由主義遮羞布,在儒家社會裡是沒活路的,商業模式既以無良套利,就必須“拜自由”。

但不能不提,臺蘋也曾經建立了正面口碑,就是幫爆料小民揭發各種社會弊病,也勇於超越藍綠打權貴。

臺蘋商業模式的特別之處是,在它創刊後約10年內,相對政治不沾鍋,政治版面佔比並不高,在當時狂飆的政治浪潮裡,反而給了厭惡政治的讀者一扇逃生門,尤其是“娛樂至死”的年輕讀者。低俗歸低俗,但對於喜歡反主流的年輕世代而言,臺蘋是別開生面的風景線

想看政治新聞的讀者,不會選擇臺蘋,想獲得知識的讀者,也不會選臺蘋。由此,早期臺蘋奠定了“媒體速食”第一品牌的地位。

政治版面雖少,還是得報導政治,因此不可能完全沒政治立場,而臺蘋至少在2013年以前,還是泛藍色彩稍濃的媒體,主要被臺蘋瓜分讀者的大報是傳統被稱爲“風派”的中國時報

在政治版面,臺蘋挑選了一些自由派政媒名流爲其撐場面,藍綠皆有之,以維持其中間風派的政治路線。大陸讀者喜稱“黎少康”,臺蘋專欄作者趙少康就是個風派,也與黎智英一樣是個媒體老闆,因此以“嘴上滿是主義,心裡都是生意”來形容他們最貼切。當然不能說這種人都沒理念,但從利益角度解釋他們的言行,出錯機率較低。

直到2012年,還不算太政治的臺蘋開始質變,該年,網路廣告量在臺灣正式超越報紙,趨勢飛快不回頭。當然不是隻有臺灣,全球報業賴以維生的廣告量與讀者羣,都受到跨國網路平臺的致命瓜分。

跨國網路平臺主要搶走的,就是臺蘋的生命線,年輕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