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雙年展 反思人類中心主義

泰國藝術家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美國藝術家亞歷克斯.格沃伊奇的最新共同創作,取材自泰國12名孩童與足球教練受困洞窟中被拯救事件。(圖/國美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第七屆亞洲藝術雙年展(簡稱亞雙展)將於10月5日開展,由臺灣藝術家許家維、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共同策劃,以「來自山與海的異人」爲題,聚焦人與陌生人、與非人的相遇,不同意識形態間的碰撞與交會,有16個國家、30組藝術家及團隊參與,包括繪畫、裝置、錄像、行爲表演、工作坊等。

策展人許家維表示,近年「人類世」此一地質年代的界定,讓人們開始反思人類中心主義,表現在當代藝術中有三種主要趨勢:一是重回部落般的前現代社會,用以批判現代性;二是以生態角度談論人如何與環境共存;三是探索技術、哲學、科技等,理解工業革命以來的失控狀態。這些是許家維與何子彥長期關注與觀察的議題,本次獲邀參展作品,均能窺見對此概念的串連和呼應。

其中,來自泰國的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身兼視覺藝術家、導演、說書人,擅長以錄像和行爲藝術等多元手法,訴說交織於文化移植與融合的故事。本次展出他與藝術家亞歷克斯.格沃伊奇的最新共同創作,取材自泰國12名孩童與足球教練受困洞窟被拯救的事件,反映泰國傳統思維、自然環境、科技發展、政治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林育榮以曾代表新加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海況》計劃,運用攝影、影片、錄像等媒材,探索海洋環境及歷史,檢視民族國家的政治生態及生物物理輪廓,曾在新加坡、法國、荷蘭等國的知名藝術機構展出。

策展人何子彥表示,本屆委託新作有9組件,創亞雙展歷年最高數量。委託作品緊扣策展主題,不乏涉及繁複技術、深度的研究計劃。例如,臺灣藝術家江凱羣在作品《豐田玉庭園》用化學技術製造玉石,以基礎的閃玉結構方程式,作爲從個人經驗到閃玉的顧盼。

臺灣藝術家王虹凱以聲音做爲概念性手段探究社會關係,作品《這不是國境音樂》追溯臺裔作曲家江文也的音樂軌跡,透過一系列展前工作坊,帶領觀者穿越地質、災害、身體、社會、歷史等,搜索1935年臺中大地震發生前後的觀測資料與口傳記憶等,以及殖民政府引進的現代地震測報和統治技術。

藝術家丁昶文的裝置作品《處女地》,源自殖民者運用殖民地風土和生態資源開發疾病解藥「奎寧」的歷史,奎寧的功效也爲殖民者提供了深入熱帶叢林和島嶼的新機會,成爲另一種鞏固帝國的武器;作品以舞臺、錄像和聲音等多樣元素,讓人身歷其境觀看歷史成爲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