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省思 探究生而爲人意義

卡葳塔.瓦卡娜嫣恩《潑》系列〈天秤III〉反應出對勞動者的剝削。(忠泰美術館提供)

AI和數位科技逐漸取代人勞、勞力的時代,人類何以爲人?又何以自處?忠泰美術館推出的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爲人》以建構城市、建立人文社會最基本單位的「人」作爲主題,集結11組國內外藝術家創作,反思人存在於世,人與自己、他者、環境的交錯關係,詰問「生而爲人」的意義。

此展展題「亻」,以中文部首象徵,藉由際遇組合人所擁有的各種可能,試圖展開關於「人」存在於世界的多層思考與辯證。此展集結的國際藝術家作品,包括英國當代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首度在臺展出的3米高巨型雕塑〈Big Rate II〉,此作品演變自其《大鑄造砌塊》系列,以塊狀物疊出人體形貌,透過與觀者身體的對照,彰顯出巨大的存在感,帶來思索與感受。

德國藝術家沃夫岡.史提勒創作逾40年,藉由對尺度、物質性的琢磨,傳達對身體及人物與其他物種關係的思索。此次展出的《火柴人》雕塑系列是他最廣爲人知的作品,德文裡的「火柴」有着對「人頭」的指涉意味,史提勒以此作品爲對人類的善意提醒:存在終有消亡的一天,鼓勵人們要珍愛生命,活在當下。

泰國藝術家卡葳塔.瓦卡娜嫣恩,自2011年自澳洲墨爾本大學畢業後便廣受藝壇矚目,此次展出的《潑》系列,反映出她對生產線供應鏈的省思,將奴役漁民的駭人聽聞狀態,賦予美學的表象,〈搬運者〉與〈天秤〉行爲藝術也提醒着人們,勞動者是如何爲我們的每日溫飽付出,但獲得的讚揚和體恤卻是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