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課後服務能否“培優補差”?教育部:不能簡單用優和差來看待

京報訊(記者 馮琪)對於課後服務,不少家長期待很高,還有部分家長存在“培優”和“補差”的需求,這該如何解決?7月13日,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回應這一問題稱,課後服務工作不能簡單用“優”和“差”來看待,而是要作爲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延伸,落實全面育人。

“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需要引導。”呂玉剛指出,課後服務工作不能簡單用“差”和“優”兩個字來看待,而是要強調將課後服務工作作爲彰顯學校辦學特色、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的重要途徑,作爲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延伸,落實全面育人。

廣東省深圳市教育局局長陳秋明也表示:“怎麼從有教無類實現因材施教,怎麼從標準化教育走向個性化教育、差異化教育,一直是中國教育人的理想。至於‘培優補差’,確實要打引號。”

陳秋明認爲,所謂的“差”可能是指某個學生在某個學科的學習中碰到了困難,這可以通過課後服務,由學科老師進行作業輔導、幫助解決問題;“培優”也不是簡單等同於在某一學科上很優秀,而要理解爲個人天性稟賦興趣特長,所以課後服務可以提供大量的興趣班、社團,讓學生髮揮特長、自由選擇。

呂玉剛指出,學校平常課時排得比較滿,開展社團興趣活動的時間比較少,有了課後服務,能夠更好地爲學生們提供多種途徑的學習、興趣、拓展活動。

呂玉剛總結稱,課後服務有四方面工作要做:第一,要指導學生認真完成好作業。第二,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幫扶指導答疑。“這是個別的答疑輔導,不是集體性的、整體性補課,而是有針對性地幫扶,幫助他們達到國家規定學業質量標準要求。”第三,對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拓展的空間充分利用學校的實驗室科技館等進行自主探究活動。第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閱讀活動、社會實踐、勞動實踐、興趣小組、社團活動等,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