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搶學生、申請入學變「備料及烘培」 教團籲指考名額應30%

▲王立升指出,大學申請入學成爲「備料烘培」的過程,將讓教育資本主義氣焰高漲。(圖/記者崔至雲攝)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指考入學管道名額愈來愈少,許多寄望透過指考進入大學的學生充滿焦慮。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升今(5日)指出,教育部應維護多元入學的精神,增加考試入學名額,提升教學效能,以遏止教育資本主義的猖獗,至於各入學管道的比例則由民情決定。並主張,爲避免各校係爲搶學生或提高指考錄取成績排名而大幅降低指考名額,應訂定各校係指考名額比例下限,以30%爲原則。

王立升指出,大學申請入學的立意是要經由審查及面試看到考試考不出來的能力,當其名額愈來愈多後,學生及家長不得不將重心放在學習歷程的累積上,於是形成軍備競賽,申請入學成爲「備料及烘培」的過程,將讓教育資本主義的氣焰高漲。

王立升表示,在申請入學的過程中,花錢外師教學,參加國內外比賽、課程、檢定等,以展現或塑造孩子的興趣及性向。材料準備好後,就要多錢烘焙,備審資料包裝、模擬面試、交通費、住宿費、甚至關係的打點,錢都幫得上忙,許多家長更不得不挪用拚經濟的時間來協助孩子準備,這種有形及無形資本的投入使得家庭背景差異的影響更爲擴大。

王立升也說,不只申請入學,有錢可以將孩子送去補習,也可以在考試入學中獲益。但對於學術能力不夠的孩子,用錢長期堆砌的學習歷程可大大提高其申請進入一流大學的機會,然因受限於其性向與能力,再怎麼補習也很難大幅提高考試成績,使得錢用在考試入學的效益低了許多。

依據國教盟公告的資料顯示,中正大學的財經法律學系政治學系、通訊工程學系的指考名額都只有1名,佔全體招生名額的2%;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招收237名學生,考試入學的名額卻只有10名,佔比4%;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指考名額也只有6%。

▲國教行動聯盟呼籲教育部應訂定各系指考名額比例下限。(圖/記者林敬旻攝)

國教盟指出,有學校認爲前面管道收到的學生比較好,所以名額多一些放在前面管道,但國教盟認爲,各入學管道有其看到學生不同表現的意義,這纔是多元入學的精神。難道以後發現特殊入學管道的學生表現比較好,就要增加特殊入學管道的名額嗎?那還是「特殊」嗎?

國教盟再指出,有學校認爲前面管道比較有機會搶到學生,但國教盟質疑,申請管道入學的學生大多沒有完整學習到高中三年的課程內容,難道大學要給那些學生開先修課程嗎?還是要減少大學的教學內容呢?國教盟呼籲各校系應尊重學生的教育選擇權,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不要爲了搶學生而誤了學生的學習及競爭力。

清華大學大四生高成翰題到,自己是透過學測上大學,當時老師提醒他,若所填志願屬相近學羣,面試常會在同一天,只能選一系,因此最後指選擇清大面試。他更提到表示,甚至有些學校舉辦團體面試,只是教授臺前介紹自己的科系,卻沒有花時間瞭解考生,但考生卻要花大把費用及時間,他認爲這樣的制度相當不合理

▲學生提到,有些學校舉辦團體面試,只是教授在臺前介紹自己的科系,卻沒有花時間瞭解考生,但考生卻要花大把費用及時間,他認爲這樣的制度相當不合理。(圖/記者崔至雲攝)

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陳良枝表示,弱勢孩子一出生就在起跑點上落後,現在的考試製度與資本主義連結,造成更多後天上的不公平,影響最深的就是備審資料的準備,例如經濟能力佳的家長能在家裡教孩子何謂工業2.0、離島孩子甚至不敢申請臺灣本島的大學校系,因爲申請一趟就涉及住宿、交通,是大一筆花費等。

針對國教盟質疑多元入學公平性,招聯會迴應,政大財政系教授連賢明經濟系副教授李文傑李仲浩,在2016年發表論文《多「錢」入學?從政大學生組成看多元入學》,曾經對比學生家境、高中PR值分析等與政大入學學生來源的關係,結果顯示多元入學沒有偏袒家境好的學生。臺大教授駱明慶研究《誰是臺大學生?》也顯示,透過「繁星推薦」的確增加了非明星高中錄取臺大的機率

招聯會指出,各相關研究引述多所大學相同的研究統計結論「沒有證據顯示申請入學不利於弱勢學生」。認爲指考分發更有利於弱勢學生是一種誤解,招聯會曾針對100-103年四個年度入學統計也顯示,來自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比例,在申請入學與指考分發兩個管道幾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