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打造安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橋頭堡”,爭當“排頭兵”

皖南城市宣城,正加速擁抱長三角一體化。

2018年,國家發改委批覆《蘇皖(溧陽、郎溪、廣德)合作示範區發展規劃》,首次以縣爲單位,以生態爲底色,促進省際邊界地區一體化發展。2020年,擴展到“一地六縣”,包括上海的“飛地”白茅嶺農場、江蘇的宜興和溧陽、浙江的長興和安吉,以及宣城的郎溪和廣德。

2023年秋,長三角(宣城)產業合作區(以下簡稱“長合區”)成立,省際邊界地區協同發展模式有了新的探索和創新。同年,宣城在上海設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宣城科創中心,以促進自身與G60上其他地市的要素流動。

宣城發展戰略是如何不斷深化的?宣城的發展戰略演進將如何促進本地產業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澎湃城市報告3月12日專訪宣城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高真理,講述宣城與長三角一體化“雙向奔赴”的故事。

主動對接上海,加快科技創新的跨區域協同

澎湃新聞:去年宣城在松江設立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宣城科創中心,也是宣城第一個“科創飛地”,運營以來成效如何?

高真理:近年來,宣城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對宣城爭當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橋頭堡”和“排頭兵”決策部署,堅持把長三角一體化作爲宣城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動能、最大紅利,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頂格謀劃、高位推動。市委五屆五次全會提出“追趕江浙、爭先江淮”目標要求、建設“七個強市”目標任務和打造長三角中心區現代化城市總定位,明確了爭當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上進生”新目標。市委、市政府制定《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推動宣城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縱深推進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中奮力打造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以來,創新要素在長三角自由流動,匯聚成爲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強大勢能。其中“科創飛地”作爲新型的跨區域創新合作模式,可以讓很多中小城市吸引高端人才和優質項目,有效鏈接高端創新資源,“借船出海,借腦登高”,加快提升自身創新能級。

2020年,宣城與上海市松江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借力上海高端人才和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優勢,加快推動長三角優勢創新資源向宣城集聚,努力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爲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2023年9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宣城科創中心建成運營。目前,科創中心已入駐和計劃入駐企業近20家。宣城科技創新整體能力也正在加快提升,科技創新指數居全省第5位。今年1月發佈的《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3》顯示,宣城排名較2018年提升7位。

澎湃新聞:如何保障科創中心的成果可以順利迴流宣城,轉化爲本地生產?

高真理:作爲宣城首個跨行政區建設的“科創飛地”,建好只是第一步,關鍵是要用好。這方面,我們着力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加強政策賦能,完善支持體系。宣城出臺了《宣城(上海)科創中心運營工作方案》和《宣城(上海)科創中心入駐管理辦法(試行)》,明確入駐條件、入駐流程、租金補助、優惠政策、企業管理等內容。

如在扶持政策方面,對入駐科創中心的企業、團隊、科研機構和平臺給予租金補助;入駐單位引進的人才,同等享受宣城市相關人才政策。符合條件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按規定給予債權投入或股權投資等。

二是強化工作舉措,暢通轉化路徑。支持宣城市龍頭企業、骨幹企業在科創中心建立異地研發中心,廣泛開展人才招引、項目研發和技術合作等活動。以科創中心爲載體,圍繞宣城市“2+3+4”產業鏈,聚焦產業鏈及上下游配套企業,高質量推進“雙招雙引”。

同時,立足中小企業發展需求,定期在科創中心組織開展技術交流活動,助力企業開展跨區域產學研合作。

三是提升服務水平,優化落地環境。持續深化“政商懇談會”機制,着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在宣城本地,加快提升宛陵科創城以及各縣市區開發園區的軟硬件水平,夯實承接平臺。

爲更好地服務企業落地,我們還組建了宣城代辦中心,負責新招引項目的註冊、落地、繳稅等代辦工作,併爲落地項目協調解決土地、廠房、金融等要素需求,對科創中心成果在宣城轉化落地給予一定獎勵。

澎湃新聞:​​​​​​​下一步科創中心將如何發展?

高真理:宣城將着力以打造“四個中心”爲抓手,加快促進宣城與上海,以及與G60科創走廊其他地市的要素流動。

首先是打造高能級的創新中心。圍繞宣城產業發展需求,支持和引導龍頭企業、骨幹企業在科創中心建立異地研發中心。宣城入駐的企業與東華大學、上海工程科技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進行產學研合作,貫通產學研用創新鏈條,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在宣落地轉化。

其次是打造高標準的孵化中心。加大創新孵化力度,引進一批擁有市場前沿技術的創新型企業,構建形成“科創中心孵化器+基金投資加速器+產業園轉化器”的科技孵化全產業鏈,使科創中心成爲有志之士創新創業的“夢想搖籃”。

第三是打造高層次的人才中心,實現人才需求和供應鏈有效匹配。結合宣城產業需求,精準引育滬蘇浙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實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機制,形成集聚高端人才的磁場。

最後一點,是利用好G60的區位優勢,將科創飛地打造成高水平的招商中心。聚焦“2+3+4”產業鏈,全力以赴招大引強,吸引更多上海企業到宣城投資興業,構建“研發在滬、生產在宣;孵化在滬、落地在宣;引纔在滬、用智在宣;總部在滬、投資在宣”的一體化發展模式。

澎湃新聞​​​​​​​:未來宣城是否還會在杭州、南京和合肥佈局更多的“創新飛地”,促進宣城與四大都市圈如何進一步協同發展?

高真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宣城科創中心是宣城接軌上海大都市圈,主動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體系的一個起點。下一步,宣城將結合自身發展定位,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積極謀劃、有序推進在四大都市圈(上海、合肥、南京、杭州)協同佈局更多的“科創飛地”,不斷集聚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我們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加強區域協同,營造開放創新生態。在持續深化共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以外,還會加快嵌入南京都市圈創新鏈體系。宣城與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共同發佈《南京都市圈科技創新合作白皮書》,聯合南京市成功舉辦長三角(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項目宣城產學研對接會。

在積極融入合肥都市圈產業鏈創新鏈方面,華晟新能源在合肥市肥西縣投資建設5GW高效異質結電池及組件生產基地。

宣城同時還加強了與環太湖科創圈成員城市創新合作。目前宣城已與上海嘉定區、青浦區以及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嘉興市、湖州市簽署了共建環太湖科技創新圈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二是聯合組團攻關,破解核心技術難題。對內我們瞄準宣城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2+3+4”產業鏈核心環節、薄弱環節和“卡脖子”環節,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聯合滬蘇浙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同時通過聯合攻關機制,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攻關專項項目,力爭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對外我們還需要積極參與長三角聯合攻關計劃,探索建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我們將持續加強與滬蘇浙高等院校、新型科研平臺等機構對接與合作,共建更加豐富多元的創新載體。

三是共促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宣城聚焦“2+3+4”產業發展需求,鼓勵引導本地企業主動鏈接滬蘇浙大院大所、龍頭企業、投資基金、中介機構等,深化產學研用合作。

對外,緊密對接省科技大市場等技術轉移平臺,以及浙江和上海閔行、江蘇蘇南、合肥等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促進科技成果來宣城高效落地轉化,形成更多新質生產力。2023年宣城全市實施產學研項目320個,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300億元。

從縣域到市域,宣城跨省合作層級的提升策略

澎湃新聞​​​​​​​:從國家發改委批覆蘇皖合作示範區和後來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規劃建設“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再到如今宣城推動成立長三角(宣城)產業合作區,其中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是不是戰略轉變?

高真理:打造長三角(宣城)產業合作區是加快推進“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建設的細化、實化之舉,是進一步戰略深化。

2018年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覆的《蘇皖(溧陽、郎溪、廣德)合作示範區發展規劃》,是全國首個以縣爲單位、以生態爲底色、以共建共享爲目標的跨省合作區。202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規劃建設“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的決策部署,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蘇皖合作示範區的內涵和外延,實現了長三角一市三省責任主體全覆蓋。

宣城市委、市政府始終將“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作爲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號工程”。在推進“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建設的過程中,宣城也深感亟需打造一個標識度高、集聚性強、帶動作用更顯著的高能級產業合作平臺,促進“一地六縣”跨省跨區域協同發展,集中展示合作成果,更好彰顯“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產業集聚力。

爲此,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依託廣德市、郎溪縣、宣州區省際毗鄰地區,謀劃建設長三角(宣城)產業合作區,構築“一區三片”產業發展總體空間格局。長合區規劃面積85平方公里,分別有25平方公里位於宣州區,25平方公里位於郎溪縣,35平方公里位於廣德市,以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和高端裝備製造爲三大主導產業,努力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果轉化樣板區、長三角綠色智造承接轉移集聚區、滬蘇浙皖毗鄰產業合作示範區。

澎湃新聞​​​​​​​:現在以長合區爲產業協同平臺的戰略與之前相比,有哪些優勢?

高真理:首先,有利於充分發揮宣城作爲全省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橋頭堡”和“排頭兵”的戰略作用。2023年9月12日,長合區實體化運作,作爲宣城“追趕江浙、爭先江淮”的務實舉措,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全力支持。安徽省委書記韓俊實地調研時指出,長三角(宣城)產業合作區是安徽省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平臺。今年1月16日,安徽省政府正式批覆同意設立長合區,並明確省級層面在規劃編制、政策實施、項目佈局、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和指導。目前長合區已落戶億元以上項目68個,總投資506.6億元。

其次,有利於充分發揮市級對外合作層級高、能級強的優勢,更好強化高位推動。市級層面能夠統籌全市力量集聚優質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全市“一盤棋”推進、“整體性”發力格局。我們對長合區的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形成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集羣,成爲長三角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到2030年,成爲聯動“一地六縣”創新一體化發展新型體制機制的示範樣本,以及長三角最具影響力的省際毗鄰發展示範區之一。

第三,有利於充分發揮廣德市、郎溪縣、宣州區省際毗鄰的區位優勢,更好深化一體化合作。廣德片區與湖州接壤,乘坐高鐵到杭州等地不足1小時,杭合高速、長高高速、滬蘇湖高鐵等重大基礎設施正在加快建設,着力打造面向上海、浙江的合作載體;宣州片區與高淳接壤,距南京市110公里,寧宣高鐵即將開工,着力打造面向南京的合作載體;郎溪片區與高淳、溧陽接壤,緊鄰定埠港碼頭,水運航線可直達江蘇太倉港,着力打造面向蘇州、無錫、常州的合作載體。

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佈局,堅定“工業強市”路線

澎湃新聞​​​​​​​:​​​​​​​在之前的調研中,有人提出宣城缺乏“龍頭大廠”帶動產業提升能級。宣城將如何與其他省市共同建設投資和開發機制,引進高層次、大塊頭、牽動性項目?

高真理:高質量、大塊頭、牽動性的項目是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市龍頭企業相對偏少,千億級的優勢產業集羣正在加快培育中。

近年來,宣城市委、市政府堅持把項目招商投資工作,特別是招大引強作爲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爲加快宣城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謀劃確立了“2+3+4”產業體系,形成了“一條產業鏈、一個專班、一本規劃、一張地圖”的推進格局,設立“5+2”招商局,組建500人左右駐外專職招商隊伍。

同時,宣城大力實施工業強市“6543”計劃(每年新簽約億元以上製造業項目600個、開工500個、投產400個,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00家),推動形成大抓招商引資,狠抓項目建設的濃厚氛圍。2023年我們簽約50億元以上製造業項目就有13個,其中100億元以上項目5個、50—100億元項目8個,滬蘇浙在宣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實際到位資金914.9億元、位居全省第3,榮獲全省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先進集體,連續三個季度投資分別位居全省第二、第一、第一位,三次獲省投資“賽馬”激勵表彰。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2個首位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23年產值分別達430億元、700億元,增長55%和17%。

接下來,宣城將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工業化,緊緊圍繞平臺打造、園區合作、項目招引等方面精準發力,持續在引進高質量、大塊頭、牽動性項目上攻堅突破,不斷提升招商質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首先是高水平打造產業集聚平臺。一方面全力推進長三角(宣城)產業合作區“一區三片”建設,聚力打造宣城未來高能級的發展平臺,探索“管委會+平臺公司”模式,在體制機制上與長三角等高對接,推動宣城長合區與湖州長合區聯動協同發展。另一方面,今年滬蘇湖高鐵將建成通車,宣城即將正式作爲安徽省唯一的市全域納入上海大都市圈規劃範圍。市委、市政府超前佈局,高標準謀劃建設宣城東部新區(位於宣州區,規劃面積32平方公里),加快佈局人工智能和互聯網、金融服務業、工業軟件和工業設計、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等主導產業,作爲承接上海大都市圈輻射的重大載體平臺,着力打造滬蘇湖宣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

二是高質量推進園區合作共建。充分依託宣城現有9個省級以上開發園區,以產業合作爲重點,創新合作機制,加強與滬蘇浙品牌園區、龍頭企業、產業基金、專業團隊全方位對接合作。

宣城會採用園中園、共管園、託管園等多種共建模式,謀劃建設一批省際產業合作樣板園區,打造嵌入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載體。我們還會探索建立跨區域園區合作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構建更加緊密的產業發展共同體,着力提升產業鏈分工協作水平。

三是高效率提升招商引資質效。我們聚焦長三角重點區域,做實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平臺招商,充分發揮駐上海、蘇州、杭州等駐外招商局和“雙專雙實”招商隊伍作用,按照“2+3+4”產業規劃和招商地圖,靶向招引一批行業標杆企業、頭部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持續在招引50億元、100億元以上大項目上攻堅突破,推動主導產業規模化、集羣化發展,聚力打造以安徽華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爲龍頭的新能源和以安徽中鼎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爲龍頭的汽車零部件2個千億級產業集羣。

澎湃新聞​​​​​​​:未來有哪些發展戰略,可以讓宣州、郎溪和廣德現有的引進企業雖然源自長三角各地,但在宣城可以互相合作,完成“強鏈協同”和“補鏈”,提升宣城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的能級和生產上的話語權?

高真理:宣城將堅定不移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聚焦建設“七個強市”奮鬥目標,推動長合區“一區三片”產業協同發展。同時,做強做優宣城7個縣市區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文章,優化資源配置,打造產業集羣,增強市域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能力,提升綜合競爭力,在加快建設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先行示範區上展現更大作爲。

一是深入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抓牢抓好全域即將納入上海大都市圈機遇,進一步深度研究上海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積極爭取在區域經濟協同和產業分工中處於有利地位,做好空間、要素、平臺等準備,加快推進全市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要素鏈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協同發展。加強與上海大都市圈其他城市溝通對接,積極學習借鑑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做法經驗。加快長三角(宣城)產業合作區、長三角(廣德)康養基地、宣城東部新區等一批標誌性重大載體平臺建設。持續深化共建大黃山世界級度假康養旅遊目的地和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同時,我們還會利用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契機,積極爭取將長合區納入上海大都市圈規劃重點空間單元,打造安徽接軌上海產業協同創新示範區。

二是深入實施科技強市戰略。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統籌抓好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創新平臺、生態培育“四篇文章”。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行動。加快推進重大創新創業平臺、產學研用體系建設,爭創更多全國、全省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等產業化服務平臺。搶抓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等政策機遇,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啓動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突破一批產業核心關鍵技術,研製一批自主創新產品,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科創品牌,把科技創新成果儘快轉化爲現實生產力。

三是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紮實推進新型工業化,積極培育新質型產業、新質型企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突出主導產業集聚化、集羣化、規模化發展,深入實施“6543”計劃,加快推動“2+3+4”產業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將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作爲首位產業培育發展。在新能源領域,大力發展先進光伏、化學電池及新型儲能、新能源應用三大產業集羣,着力打造“中國異質結光伏之都”“長三角綠色能源保障基地”“安徽新能源示範基地”。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加強核心關鍵零部件、輕量化高端產品、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等生產研發,推動傳統汽車零部件企業向“新能源化”轉型,着力打造長三角汽車零部件智能製造基地、高端輕量化產業基地和先進汽車電子製造基地。同時,積極佈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大相關產業招引力度,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上搶佔制高點、提升競爭力、積蓄新動能,努力以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宣城高質量發展。

四是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用足用好產業人才政策“宣十條”“引人才送住房”以及新出臺的“鳳棲敬亭人才28條”等政策,常態化開展“誠覓宣城合夥人·高校行”活動,着力集聚更多人才。推動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產業園區聯合培養工程碩博人才,深入開展“科技副總”引才,探索企業優秀工程人才到高校擔任“產業教授”,持續健全高質量人才發展體系、打造高能級人才平臺、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夯實產業發展人才支撐。

--------------

澎湃城市報告,一份有用的政商決策參考。

由澎湃研究所團隊主理,真問題,深研究。用“腳力”做調研,用“腦力”想問題,用“筆力”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