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懋專欄-就怕柯P開錯刀

準臺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江慧珺攝)

準臺北市長柯P談到未來市政時提到新加坡,表示用8年時間「幹掉新加坡」,豪情豪語!問題是,柯P真的瞭解新加坡嗎?

臺北城市空間很機車

在各種城市宜居的排名中,新加坡經常名列前茅,臺北則大致在「中段班」的位置,8年能夠彌補排名差異嗎?1966年新加坡通過《土地徵收法》,明訂政府有權徵收私人土地。這項政策是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的土地改革,當時人民行動黨有一半具有馬共背景,代表着左翼時代潮流,至今新加坡85%爲國有土地。大量私人土地被徵收,用來興建公共組屋、道路、公園綠地等,再用低廉的價格提供給一般民衆,讓他們獲得低廉住屋的同時,也享有豪宅般的花園生活環境。

如此,政府幾乎像是在一張白紙上規畫城市。他們無視短期不便,落實長期政策。每一部汽、機車使用者在自宅都有停車位,出外也必須停在合法停車位。房地產商興建住宅和大樓時,必須納入這項規定。確定停車規範後,政府也創造有利步行和搭乘大衆運輸的設備和空間,政策上抑制汽、機車使用,譬如購車者要另外買目前一張約200萬臺幣的「擁車證」。車子進市中心還要要另外繳錢。花園城市景觀以及井然有序交通,就是這麼來的。

反觀臺北市,迄今均無「一車一停車位」的基本要求,建商蓋房子和大樓,可以不管停車,於是車子就塞到巷口、馬路邊,機車更可以隨便停放,於是瞬間大小車輛充塞馬路和巷道。不論停車場和大衆運輸如何增建,也無法取代毫無限制的汽、機車的「便利」。以2014年臺北市約177萬機車數量爲例,由於「很方便」,不少家庭買了2輛以上的機車,這些機車塞在巷口、騎樓和人行道。一些父母騎機車甚至讓3歲小孩站踏板上,險象環生。

如此生活環境惡劣,步行空間狹窄,車禍傷亡案例中機車比例最高。表面上,底層民衆受益於低成本的機車,但付出的代價卻是最慘重的。他們的生活環境與住在豪宅裡的富裕人家,截然是兩個世界。而且,要改變這種情況已非行車習慣的問題,龐大機車數量代表一條經濟鏈,包括機車、零件和安全帽製造業、機車修理店,均涉及龐大就業人口,關係到許多基層百姓的生計。

趕上星國 須減百萬機車

現在請問柯P,如果要「幹掉新加坡」,必須遵循進步城市的準則,制定不利汽、機車使用的政策,以拓展花園城市的開闊空間和新鮮空氣,臺北市至少要把現有約177萬機車降低至三分之一。請問柯P,要怎麼做?尤其是如何處理減少100多萬輛機車緊縮經濟鏈所造成的嚴重社會問題?政治上支撐得了嗎?這可不是「找比較兇的人」就可以解決的。柯P稍早說,要把忠孝西路的公車專用道拆掉,這種思維反映開車人優先於大衆運輸使用者,恰巧違逆新加坡的道理。

郝龍斌市長當年停建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是明顯的錯誤。每一項交通政策均代表着價值導向,臺北並不需要「無車日」,只要在政策上有利於人們使用大衆運輸不利於使用汽機車,就可達到目的。最糟糕的就是,交通宣導和行車政策自相矛盾,結果必然是原地踏步。郝市長做了不少小綠地、蓋河濱公園、腳踏車道等等,零零散散,並沒有在人口較密集的地區形成整片的現代城市建設,因爲如此就必須克服最困難的行車習慣和社會問題。

其實不是沒有辦法,我曾經向郝市長建議,把羅斯福三段公館一帶建設成都更的示範區,集中投入資源,大舉興建公共設施、美化城市,在道路交通、綠化、裝置藝術、完整的步行區等事項上,達到歐洲的水準,不僅改變居民的行車習慣,也逐漸轉換經濟鏈,以吸引全世界的旅客,喚起臺北市民的自豪感,並取得全面都更所需的政治支持。遺憾的是,這項建議甚至沒被聽懂。至於柯P,真需要做更多功課了。從當選以來,柯P的演出不像「白色巨塔」,也不像「豪斯醫生」,倒有點像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電影,或許片名就叫「就怕柯P開錯刀」吧!(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