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龍文化魂 蓋博物館不留遺產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精彩一生畫下句點。圖爲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應現場記者要求拿起名琴演奏。(本報資料照片)

「人的生命有限,藝術價值永恆!」淡泊物慾卻鍾情收藏小提琴,從小就發想並實現替臺灣留下1座永久的博物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精彩一生畫下句點。

1928年出生於臺南神農街的許文龍,因爲家貧,從小半工半讀,也清楚未來要走創業的路,25歲從小塑膠工廠起家,32歲創辦奇美實業,更因此成爲「臺灣壓克力之父」,日後還前進大陸設廠,跨足電子業,甚至蓋奇美博物館、奇美醫院。

許文龍一生頭銜無數,但他是這樣看自己的:「我是收藏小提琴的人」,奇美博物館擁有全球數量最多提琴,還曾登上CNN,這些名琴無私借給音樂家,義大利、法國、美國都來借過;他畢生最感驕傲的,與其說是白手起家建造的奇美實業王國,毋寧說是藉由收藏,讓世界看見臺灣。

許文龍認爲,要讓外國人看我們有分量,就是要靠文化的力量,童年逛博物館的美好經驗讓他很早就發心要替臺灣留下1座永久的博物館,這項心願在他84歲實現。

1977年創設奇美文化基金會,扶植藝術人才,迄已獎助逾1.3億元;1992年成立博物館,初期位於奇美實業大樓,2015年搬至現址,斥資20億元打造的歐式博物館,無私捐給臺南市政府。他離世消息傳開後,不少網友到博物館臉書留言「謝謝您帶給臺南這座博物館與醫院」。

許文龍50歲即預立遺囑,大部分錢不留給子女,離世後,不造墓、不做像、不發通知,但求火化後,骨灰撒在山上當肥料或撒在安平港外海餵魚,「當作這些年來釣魚的回報」。

許文龍經營事業有成,已故前總統李登輝執政時曾請他演講「政府組織再造」,他當時舉奇美率先實行週休二日爲例,主張「濁水溪以南給我管,公務人員只要留下2成,而且更有效率!」

充滿人文情懷的許文龍,對臺灣社會不重視藝術,只關心政治、賺錢多寡,頗感泄氣,認爲臺灣需要的是文化,文化作品才能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