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根寶,海派足球的掘墓人

一八四三年十一月,上海開埠,那是一個民族血淚近代史的開端。上海開埠後,其文化被稱爲“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在吳越文化的基礎上,融合源於歐美的近現代工業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現象。

這種文化從建築、舞臺、音樂、文學到飲食,無不開創彼時中西熔鑄的新風,它因精緻而魅力十足,兼包容而益發璀璨。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海派足球聲名鵲起。

方紉秋

在徐根寶叱吒上海灘之前,其實人稱“小諸葛”的王后軍纔是海派足球的傳人,當然再早些時候是方紉秋。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全國各省開始重新組建地方足球隊,方紉秋擔任上海隊主教練。

一九七三年全國足球甲級聯賽重啓,上海隊當年便勇奪亞軍。在方紉秋的調教下,球員基本功紮實,講究傳控意識的執教風格已初現崢嶸。

但兩次援助讓方紉秋的執教顯得斷斷續續,一九八零年上海隊突然降級,無奈之下唯有請方紉秋再度出山,希望他能帶領上海隊重振旗鼓。

方紉秋接手後立刻說服丁龍發等人歸隊,同時啓用一班小將開始打造海派足球,並於次年殺回甲級聯賽。

對許多人來說,留下對上海足球的印象是在一九八三年,這也是方紉秋的得意之作。

當年決賽在江灣體育場舉行,人山人海。最終上海隊和廣東隊在常規分鐘內戰成平局,不得不通過點球大戰一決勝負。

廣東隊隊長池明華射失點球,讓上海隊站上了最高領獎臺,教練和主力球員每人獲得七百六十元獎金。

全運會奪冠後沒多久,中國足壇迎來“一刀切政策”,地方隊主教練必須在五十歲以下。方紉秋只能將帥位讓給助理教練王后軍,這也是爲什麼說他是海派足球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當年的上海足球之所以贏得“海派”的稱號絕非偶然,那時的上海隊對於技術的雕琢並不遜於廣東足球,而在身體素質上也不輸遼寧、山東籍球員。

“海派足球”淡出中國足壇是從職業聯賽開始,那時王后軍沒能成爲上海申花的主教練,取而代之的是“搶逼圍”。

搶逼圍

上世紀上海足球的輝煌是在弄堂起步的,那裡沒有專業的足球場,放學後小小的弄堂成爲足球少年們成長的天堂。

八十年代,徐根寶帶領“足球邊遠省隊”在全國比賽中打出了優異的成績,在同齡教練中比較突出。之後,足協組建國二隊,徐根寶走馬上任。

國二隊的第一場國際比賽,是在南京迎戰來訪的荷蘭菲律普隊,全隊一齊上的壓迫式打法與國內其他球隊的球風完全不一樣,五臺山體育場看臺上羣情激動。

再後來徐根寶率領國奧隊出征吉隆坡,響亮地喊出“橫下一條心,一定要出線”的口號,沒有給自己留半點退路。

但結果是,最後一戰只要打平就能出線,卻被韓國隊九分鐘內連進三球,失去進軍奧運會的機會。

被打蒙的徐根寶回到上海就把自己藏在錦江飯店半個多月,他不僅丟了國奧主教練一職,甚至連千辛萬苦競爭來的國家隊主教練位置也被悄無聲息地拿走。

彼時上海灘足球一片紅火,各界對發展足球非常熱心,上海向徐根寶伸出橄欖枝。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日,上海申花足球俱樂部正式掛牌成立,它成爲了全國第一家與體委脫鉤、由企業自主管理的足球俱樂部,也是國內最早的職業足球俱樂部之一。

鬱知非成爲上海申花首任董事長,徐根寶被聘請爲俱樂部首任主教練。

早年間的海派足球講究技術和意識,靈巧加上速度,注重團隊和配合,大部分球員都具有良好的基本技術以及一技之長,比賽富有觀賞性,但對抗性稍弱。

上海申花作爲上海足球最正宗和原始的一脈,徐根寶的搶逼圍爲靈巧有餘、硬朗不足的海派足球注入了剛性和勇猛,開創了上海足球的“新海派風格”。

一九九四年,上海申花的陣容慘淡,有些球員追隨前任教練離去,有些因爲體能測試被淘汰。

除了有范志毅,李曉,成耀東等幾個國二舊將外,大部分都是沒打過聯賽的年輕球員,上海申花一度被視爲降級大熱門。

但是一九九五年,徐根寶的“搶逼圍”與金志揚的“小快靈”成了中國足壇的兩道風景。

在決定冠軍歸屬的天王山戰役中,上海申花在主場憑藉謝暉的搶射,實打實地擊敗國安,踩着對手的肩膀全速衝向聯賽冠軍。

掘墓人

實際上,多年前的徐根寶只是抓住了中國足球問題的根本,他狠抓球隊的體能和作風,推出了“搶逼圍”的戰術,往“洋氣”了說就是高位逼搶。

這套看似簡單粗暴的戰術,針對中國的球隊非常管用。中國球隊的中後場球員,往往傳控技術比較差,正所謂“一逼三慌”,稍微一加壓就容易失誤。

但一九九五年後,隨着毛毅軍、成耀東、劉軍等人紛紛退役或者轉會,申花陣中的硬度已遠不如前。

新崛起的申思、祁宏等核心球員均是腳法出衆、對抗不足的技術型人才,申花人員構成和技術特點越來越偏向於技術型打法。

在這種情況下,徐根寶依然推崇搶逼圍無異於揚短避長,因此徐根寶執教的申花自從一九九五年後就再也沒能捧得聯賽冠軍。

從二零零二年起,上海申花開始引進大量北方球員,他們的加入縱然使球隊作風變得硬朗,也使海派足球的味道慢慢變淡。

同時球隊外教替換如走馬燈,不要說海派足球風格,球隊的打法也總是搖擺不定。俱樂部投資人的幾次更迭,更是一定程度制約了球隊的發展。

上海申花甚至一度因財政危機,賣掉了宋博軒、馮仁亮、吳曦、王大雷等主力球員,導致球隊元氣大傷。

二零一六賽季,上海申花在西班牙新帥曼薩諾的執教下,一度看到傳控足球的雛形,但踢着踢着,又重回粗放型。

當時隊中有“根寶製造”的曹贇定、柏佳駿,球隊人員構成及教練戰術決定了最終打法。

搶逼圍有多少戰術價值如今已經沒有探討的意義,人們唯一懷念它的原因是因爲它對中國足壇戰術產生的變革。

人們也許想念的也不是海派足球,而是那個中國足球回不去的巔峰時代,雖然那時依然陰暗。徐根寶,海派足球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