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週刊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細膩周到卻摸不到心

臺灣我已經去過很多回了,但這次是到達了臺灣農村。比如,我們來到臺東池上鄉,這裡與大陸凋敝的農村不同,近處的田,遠處的雲,讓人感覺臺灣的農民陶淵明。事實上,他們也很難說是農民,也許只是住到鄉間的電腦工程師,自願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選擇生態農業作爲自己的職業。

融合了中日文化

我們遇到一位當地農民說,臺灣農村早期也有過亂開發的時期,農產品賣不出價格,後來他就開始種果樹,逐漸恢復田園風光後,進行「在地」的生產。在臺灣農村你總是能聽到「在地」這個詞,就是本鄉本土,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水土風情。因爲生態農業發展得比較早,現在有馬來西亞、溫州的農民找臺灣農民去輔導

臺灣農民沒有自卑感,淳樸、好客、熱情,對自己的風光特別珍惜,有一套自己的發展觀念,他們會反對在海邊興建五星級酒店,因爲施工會破壞海邊的環境。我們在臺東就看到有一家在建的五星級酒店,因爲當地居民的反對就一直不能施工。

身邊去過臺灣的朋友沒有一個不說臺灣好的。他們在臺灣彷彿見到了老派中國人,以爲過去的中國人就是這樣的溫良恭儉讓的。但是旅途中,我有一個悟處:不能忽視日本對臺灣的影響,在臺灣這個小島,除了有中國傳統的影響,還有陸續登陸到這個島上的外來文化的影響。

在臺灣你能感受到強烈的服務精神,坐上的士,司機首先會跟你說:「你好,很高興爲你服務。」這種謙卑有禮與香港就很不同,香港人的服務行業沒有廢話,專業、高效,不屬於他的事情與他無關。臺灣的服務業是有東方人的「禮」的成分。日據50年是佔領、侵略,但留下的影響也是實實在在的。我問過一些臺灣朋友,他們也認爲這是有一定關係的。外來的、在地的、傳統的,多樣文化就這樣在這個小小的島嶼上相互融合。

我們認爲臺灣人親切,但是臺北自己已經在抱怨大城市人情疏離。我們看臺灣就像個溫柔鄉,因爲這幾十年來,大陸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親身經歷人際關係的惡化,在臺灣受到一些善意對待時,就像改革開放初期聽到鄧麗君的歌一樣如沐春風。我們看到的都是願意看到的,自己所缺乏並急需的。

講究生活品質

臺灣人跟我講,當年四小龍騰飛時,臺灣也跟大陸一樣愛鬥富,XO就是臺灣人喝出來的。現在經濟走下坡,倒是有一種繁華落盡的感覺,臺灣人開始變得比較質樸,迴歸到平淡的生活,更加講究個人的生活品質。

臺灣知識分子階層的生活別像晚明,因爲政治上的作爲已經有限了,文人開始在一些沒用的事情上花時間,比如筆、墨、硯臺的講究,喜歡香、茶、書畫,讓自己生活變得像神仙一樣。農家也開始講究舒適的生活,比如,阿美族人會花很多心思改善本族菜餚,臺灣人不斷琢磨吃,所以,臺灣餐廳沒有不好吃的。令臺灣人敏感的不是什麼政治議題,而是美牛塑化劑,或者某地要建一個化工廠。他們更注重吃的、喝的環境,這些都是生活品質最本質的體現。

當年因爲怕大陸打飛彈過來,臺北市內沒有建很多高樓,現在也不可能像大陸一樣大拆大建,可以說臺北很低矮、陳舊,但是不髒,這個城市特別懂得對舊的、暗淡的色調審美。連院牆、臺階上的青苔都從來不被剷掉,我常常覺得臺北就像一個穿着陳舊、洗得發白衣服的人。

懷舊會產生淡淡的憂傷,是一種很美的癮,曾經聽一個周遊了全世界的朋友說,如果有選擇,他最想去的兩個城市是巴黎和臺北。而臺北是首選的養老之地。因爲這裡的醫療條件不錯,臺北人也懂得照顧、體貼人。

禮讓總比野蠻好

與臺灣朋友相處,我的感覺是至少臺北人都挺敏感的,曾經約臺北朋友吃飯,他聽說有另外一個人要來,就說不去了。因爲前面一次飯局,與此人碰面,對方好像話比較少,就猜測此人會不會對自己有看法,所以,還是不碰面爲好,以免掃大家興。這樣的好處是比較細膩,壞處是容易摸不到他們的心。

他們體貼周到、待客無微不至,我都覺得有些朋友是陪着小心在與你相處,客套很多,可能引起人不滿的信息都被小心地規避着,他們含蓄內察、不露,包袱皮特別厚,常常得認真聽才能明白他們實際想說什麼。這似乎也像日本,但是其實也很中國,比如過去老北京說話,就是罵人也是拐着彎,不像今天這麼粗鄙。溫情容易濫情,禮讓或許顯得有些繁瑣,但是總比野蠻好。

電視上出現的臺灣政治生態與民間的一團和氣十分不同。所以,作爲遊客,我們得明白自己不過是管窺蠡測,看到的是臺灣社會的局部。我們很難想像,像在這樣一個友善的社會,怎麼還會有餓死人的事情,或者因爲生活不下去而全家自殺。或者作爲遊客,我們也很難理解爲什麼很多臺灣人會覺得臺灣沒有前途。(「想像的彼岸與真實的對岸」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