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手術後如何復健? 醫護透露:下牀活動好處多

桃園醫院。(資料照)

民衆身體不舒服到醫院就診、動手術,手術過後的復健期間,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什麼時候纔可以下牀活動。對此醫護人員指出,以心臟手術來說,建議民衆經由醫師評估過後,可以分3階段復健。

醫護人員表示,動完手術後最常聽到家屬及病人對於復健的困惑,像是「昨天才開完心臟,這麼大手術,今天就可以下牀活動嗎?」、「身上有這麼多管子,下牀活動不會有危險嗎?」等疑慮。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高志宏表示,心臟術後會出現心血管、肺部併發症,如心律不整、肺部擴張不全等問題,儘早下牀活動可以加速心肺功能復原,適時提供深呼吸及咳嗽訓練,能促進血液循環,避免下肢血栓形成、預防肌肉萎縮、肺分泌物滯積、肺炎、肺擴張不全等併發症,有助於成功拔除氣管內管,減少加護病房住院天數,同時讓病人順利轉出加護病房。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加護病房副護理長賴慧君說明,心臟術後入住加護病房觀察,於術後48小時內病情穩定、醫師評估許可移除氣管內管,此時醫療團隊介入即啓動下牀活動,採漸進式被動至主動運動等復健活動,進而移位至下牀的肌肉訓練,可分成3個階段。

第1階段是術後12小時,建議坐於牀邊15至30分鐘,協助背部震動拍痰,深呼吸與咳嗽訓練,以利痰液咳出;第2階段爲術後24小時,可坐於牀旁藤椅30至60分鐘,配合呼吸訓練器Tri flow使用與腳踏車踏步訓練,增加肺活量,預防及治療肺擴張不全;第3階段術後48小時,步行5至10分鐘,訓練肌耐力減少肌肉萎縮,加速術後復健。

醫護人員提醒,進行早期下牀活動前提一定經由醫師評估、醫療團隊共同規畫下才能進行,同時適當給於止痛劑減輕疼痛,維護病人管路安全,讓較多病人在出院時可以恢復生活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