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粵商|畢馬威彭富強:粵商“出海”要用好香港這座橋頭堡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龐成 廣州報道
近年來,廣東企業在“買全球、賣全球”的全球化戰略中走得更深、更遠。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初,已發佈2024年上半年財報的廣東上市企業,536家廣東上市公司合計實現海外收入8193.6億元,同比增速達15.9%,境外業務收入佔其總營收的17%,較2020年上升3個百分點,高於11%的全國總體水平,大灣區企業出海效果,其中民營企業是當前企業出海的中堅力量。
近日,廣東省政協委員、畢馬威中國戰略與發展中心主管合夥人彭富強向南方財經《新粵商》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作爲中國對外貿易活躍的地區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憑藉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堅實的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優勢,正成爲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核心引擎地區。
廣東省政協委員、畢馬威中國戰略與發展中心主管合夥人 彭富強 受訪者供圖
彭富強表示,畢馬威多年來持續支持各類企業開展跨境業務,也逐步觀察到粵商在“出海”方面的一些新趨勢。
從行業來看,汽車、家電、電子設備等製造業企業是當前廣東企業出海主力軍,在全球爲“廣東製造”擦亮招牌,其境外收入佔比於2024年上半年分別達到27.6%,34.1%,47.7%,較2023年分別上行4.8、3.1、7.5個百分點。
從出海區域來看,近年來,不少廣東企業將目光從過往的歐美傳統市場,延伸至東南亞或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等新興市場,展望未來一段時間,企業出海目的地仍將以新興市場國家爲主。
企業出海路徑包括跨境併購、綠地投資以及技術出海。從出海路徑來看,綠地投資仍將是主流出海路徑。爲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未來,企業綠地投資模式或由現階段的產能出海逐步向“產能+產業鏈”出海模式轉變。
從主體來看,民營企業逐漸成爲企業出海的中堅力量。中國企業出海投資的發展早期,國有企業是中國企業出海的主體。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和民營企業的發展,截至 2023 年末,民營企業非金融對外投資佔比達到了47.8%,佔比逐漸提升。展望未來,民營企業仍將是出海的主力軍,更是粵港澳大區出海企業的主要構成。
彭富強建議,粵商在本輪企業“出海”浪潮中,可以用好香港在金融、貿易物流、專業服務和科技創新方面的獨特優勢,作爲企業“走出去”的第一站、橋頭堡。
例如,在金融方面,香港是亞太重要的銀行和金融中心,擁有成熟的金融服務體系。此外,香港也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資料,至2024年7月,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佔全球人民幣支付交易約83%。“出海”企業在港可以獲得便利的存款融資、國際結算等國際金融服務。
在貿易物流服務方面,香港港口是中國唯一的自由免稅港,其航運和空運服務也處於國際頂尖水平,香港還擁有清關快、效率高、深水“補時港”、營商環境穩定及法律體制完善等優勢,企業可以充分運用香港的服務提高外貿交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在專業服務方面,香港是中國唯一實行普通法制度、採用國際標準會計準則的城市。由於準則標準與內地不同但又與國際相接軌,香港成爲內地出海企業尋求專業服務的理想平臺。
在科技賦能方面,香港憑藉本土高校和人才雄厚的科研實力以及與中國內地乃至全球各地的緊密聯繫,正在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內地企業產品產能出海,需要通過技術革新保持競爭力,香港可以作爲出海企業區域研發中心,爲企業的創新訴求賦能。
彭富強表示,隨着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上市融資和併購活動加快、企業出海和全球化趨勢明顯、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不斷,香港可進一步服務灣區經濟發展和企業未來需求,尤其創新和跨境金融產品,這有利於香港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相關專業人才對於多樣化場景的探索,也有利於穩固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並助力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爲金融強“灣區”。
此外,彭富強還認爲,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國企業出海面臨着各種各樣複雜而多元的挑戰,如審慎考量出海目的地的投資政策、精細籌劃跨境稅務、高效管理海外公司財稅、戰略部署境外人力資源以及加快數字化轉型與創新等,這些都成爲每一個出海企業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彭富強表示,長期以來,畢馬威積累了對出海企業有價值的經驗和案例,可支持企業更高質量地“走出去”,同時,畢馬威也能結合出海熱門國家的投資政策,爲企業提供量身定製的出海戰略規劃,包括市場選擇與規劃、產品與服務定製化、投資評估決策與執行、稅務架構統籌與設計、合規治理與風險管理、全球化人才戰略與管理以及數字化轉型與創新,助力企業出海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