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物、現代化監控 精準麻醉安全升級

麻醉新藥物結合現代化監控儀器輔助,可讓有手術需求的患者擁有更好的手術品質。

精準醫療是全球發展趨勢,麻醉也不例外,近年來講求「精準麻醉」,在新藥物和現代化監控儀器輔助之下,患者可以擁有更好的手術品質和麻醉體驗。

臺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醫師鄭宏煒說明,麻醉講求三大面向,病人要「不會動、不會痛、不知道」,既符合外科醫師的手術需求,又能夠恢復良好。早期大多根據醫師臨牀經驗,觀察病人的心跳、血壓、血氧等生命徵象,但每個醫師經驗不同、對教科書的理解不同,可能導致對同一個病人的處置不同。

鄭宏煒指出,如果麻醉藥物劑量太多,病人需要花較多時間恢復自主呼吸,如果劑量不足,病人在手術中動了,恐危及手術安全;雖然病人在手術中醒來的機率極低,但一旦發生將是非常不愉快的經驗,可能造成很大的心理創傷。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主任程廣義指出,過去麻醉監測重點在於心肺功能,但無法反映出腦部功能,近年講求「精準麻醉」,病人什麼時候進入鎮靜狀態、什麼時候進入麻醉狀態,都可以透過精密儀器如腦波的頻譜分析運算(DSA)監控腦部波形來評估。

「麻醉就像是開車在蘇花公路上,看着懸崖很可怕,但看着警示裝置走就不會有問題。」程廣義形容,一旦摔下懸崖,將導致嚴重的後果,當然麻醉醫師可以在專業儀器監測下適當的掌控,讓病人平穩、安全地完成手術或各式醫療處置。

現代麻醉藥物及監測技術快速發展下,精準麻醉模式逐漸普及,也非常重視作用快速且具有恢復快速效能的藥物,例如鎮靜麻醉新藥Remimazolam在歐美上市約2年,國際臨牀使用經驗與數據皆呈現安全,目前已在臺覈准用於醫療處置時鎮靜,國內更有超過半數的醫學中心導入使用,預估近期將進一步取得用於全身麻醉的適應症。

程廣義表示,Remimazolam屬於短效藥物,在劑量合宜之下,可於1到1.5分鐘內開始發揮作用、3到3.5分鐘左右開始出現鎮靜作用高峰,在11到14分鐘可完全清醒且若要加速恢復清醒,可使用Remimazolam的專屬拮抗劑以加速恢復;各式無痛內視鏡檢查普及之下,國外醫療院所偏好使用短效藥物,可滿足病人和醫療院所的期待。

程廣義進一步說明,目前臨牀上最常用的短效麻醉鎮靜藥物是俗稱牛奶針的異丙酚(Propofol),該藥物可能造成呼吸抑制和心跳減慢、血壓下降,給藥時發生窒息風險可能較高,需要麻醉科醫師全程監測。相較之下,Remimazolam對於呼吸和心臟功能影響較小,安全性較高,未來若通過全身麻醉適應症,將成爲短效鎮靜麻醉藥物的新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