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量大!這個會韓文秀、黃奇帆、達利歐、庫克都來了…

3月25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會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爲“經濟復甦:機遇與合作”。這是“兩會”後首個國家級大型國際論壇,旨在“與世界對話,謀共同發展”,是中外政商學三屆重要的對話平臺。

當天,來自中國政屆、學界嘉賓共同聚焦2023年全球經濟展望,建言中國經濟發展。與會嘉賓不僅談到中國的經濟發展形勢、中國市場的前景,還就當前全球以及中國債務風險如何應對、擴內需戰略如何推進、怎樣看待產業鏈供應鏈佈局調整等問題分享真知灼見。

中國經濟回升正如當前,春暖花開、生機盎然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在會上指出,中國經濟開局良好,中國的疫情防控已經進入新階段,經濟社會恢復常態化運行,經濟發展按下了快進鍵。一是經濟運行加快循環,人流、物流和商務出行已快速轉向正常化,產業鏈、供應鏈全面恢復。

二是內生動力加快成長。國內需求明顯恢復,消費由降轉升,投資增速加快,服務需求加快釋放。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恢復向好,將促進中國經濟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的均衡。

三是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財政支出較快增長。用於支持項目投資的地方專項債券加快發行和使用,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2月末廣義貨幣(M2)增長12.9%,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進一步提升。

四是社會信心加快提振。2月份製造業PMI(採購經理指數)回升到52.6%。地方政府紛紛出臺鼓勵消費、擴大投資的計劃,招商引資的積極性很高。

韓文秀總結稱,總之,中國經濟回升正如當前,春暖花開、生機盎然。全年將會呈現增長加快、物價穩定、就業充分、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良好態勢。

韓文秀強調,當前最根本、最要緊的是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不僅今年要這麼做,而且今後也將長期堅持。

在中國投資可以“放長線、釣大魚”

韓文秀在會上表示,中國是世界經濟恢復發展的主要引擎。過去10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今年的貢獻率將會超過去年,爲全球經濟恢復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

“我們將一如既往深化國際經濟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的完整性、穩定性、安全性。”韓文秀說。

韓文秀指出,中國是國際金融安全的避風港。多年來,中國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守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常態化。在支持經濟發展過程中,穩住了金融體系,消除了大量風險隱患,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當前沒有明顯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壓力,貨幣政策具有較大的迴旋餘地。

“我們將繼續擴大市場準入,穩步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性開放,繼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韓文秀表示,中國歡迎各國企業來華投資,也期待外商樹立長遠眼光,深耕中國市場。在中國投資可以“放長線、釣大魚”,中國是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的堅定捍衛者。

中國經濟增長不會因債務問題而受到嚴重阻礙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會上表示,中國經濟增長不會因債務問題而受到嚴重阻礙。

李揚指出,債務問題是全球化的。要想解決債務問題不是一個國家所能勝任的,因此需要廣泛的全球合作,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合作,更需要宏觀政策的國際協調。

對於中國的債務,李揚表示,中國的債務特別是地方政府債務是下階段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他同時指出,雖然中國的負債確實在上升,但並沒有到非常危險的程度。中國的負債率、債務率、償債率都在國際安全線內,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的資產規模以及佔GDP(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都越來越高。

在李揚看來,用資產覆蓋債務是解決債務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這需要在資產管理方面做一些工作,進行一些騰挪,展開一些置換。”

“總之,在一個相對健康的資產負債表下,我們能夠順利解決好中國的債務問題。因此我認爲,中國的經濟增長不會因債務問題而受到嚴重阻礙。”李揚說。

擴內需是經濟企穩回升關鍵

應放鬆中高端商品消費限制性政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在會上指出,在外部需求明顯減弱的背景下,如果不能有效擴大國內需求,就有可能增大產能過剩和通縮的壓力,所以擴大內需不僅是當前推動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也是中長期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根本途徑。

王一鳴認爲,中國的擴大內需戰略的政策重點多以擴大投資需求爲主,並形成了一整套引導地方政府和企業擴大投資的政策框架和工具,但擴大消費的手段和政策工具相對來說比較有限。隨着擴大投資的空間收窄和邊際效率的下降,擴大消費對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作用顯得尤爲重要,需要創新擴大消費的政策工具,完善擴大消費的體制機制,釋放消費需求潛力。

王一鳴稱,改革開放後,中國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成長性最強的中高收入羣體,他們是購房、買車、教育、醫療、休閒旅遊等中高端商品和服務的消費主力軍,也是引領消費轉型升級的路徑之一,他們將對擴大消費起到強勁的支撐作用。

他建議,放鬆中高端商品消費限制性政策。比如鬆綁住房限購政策,支持改善型住房需求;鬆綁大城市汽車限購措施;增加教育、醫療中高端服務供給,滿足多層次的消費需求。

此外,他還表示,我國有近3億農民工,佔到4.6億城鎮就業人員近65%,但農民工在城鎮落戶和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務方面還受到限制。加快戶籍制度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打通農民工在城鎮落戶的通道,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將激發潛在的消費需求。

“脫鉤斷鏈”不會成功,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是應對基礎

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會上表示,中國有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羣體,這將是一個龐大的“引力場”。從產地銷、銷地產兩個角度看,一些人鼓吹“脫鉤斷鏈”是不會成功的。

黃奇帆指出,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在勞動力紅利之後迎來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所產生的紅利,即市場紅利。中國市場的規模、市場結構、工業基礎疊加在一起將產生三方面的紅利:

一是“規模經濟”的成本攤薄效應。進入中國市場的製造業,一旦規模上去了,就能夠大幅攤薄六項成本,分別是研發成本、固定資產投資成本、採購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市場開拓成本,從而形成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引力場”效應。從需求的角度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着超大規模的本國消費市場和超大規模的進口貿易量。從生產角度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着市場分工可以更加深化。從時間角度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着供給和需求互促共生現象將會十分顯著。

三是“大海效應”。與小國經濟不同,在面臨外部衝擊時,超大規模市場可以讓本國經濟具有更大的內循環餘地,具有更強的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

黃奇帆強調,中國有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羣體,這將是一個龐大的“引力場”。從產地銷、銷地產兩個角度看,一些人鼓吹“脫鉤斷鏈”是不會成功的。

對於當前出現的產業轉移現象,黃奇帆表示,最近一段時期,一些產業看上去有“孔雀東南飛”的跡象,轉移到了東南亞等地區,這是多重因素的結果。從長遠來看,這種現象未必是壞事。應對當前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更爲重要的是要把握產業鏈佈局的主動權。

黃奇帆建議,今後二三十年,中國應該抓住類似像無人駕駛的新能源汽車、家政服務的人型機器人、提供數字秘書服務功能的智能終端等符合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整機產品,使之成爲世界性的、具有萬億美元級別的耐用消費品。

蘋果庫克談AI創新提速:

發明者有責任保證技術被正確使用

3月25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論壇上,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表示:“創新在中國發展很快的,我想它還會再加速。”

庫克表示,當前全球在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創新速度是非常迅速的,這些技術將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作爲技術的發明者,必須保證人們正確地使用這些技術,讓技術能夠幫助人類。他認爲這對任何一個技術發明者都是非常重大的責任。

“公司認爲讓年輕人學會這一點非常重要,即使年輕人並不想成爲程序員,他們也需要掌握一些編程能力,得知道編程所帶來的可能性。”庫克表示,蘋果正推動學校增設編程教育,“當學生們獲得編程的基本能力後,可以跟上快速創新的世界。如果他們沒有這項(編程)基本能力,我會擔心有些孩子跟不上這個快速創新的世界。”

庫克表示,編程技能和批判式思維是非常重要的,蘋果開發了編程語言Swift,這個編程語言簡單易用,對全球學校也是免費的,希望全世界的學校都能學習使用這個語言。目前,有3500萬的孩子正在用它來學習編程。

此外,蘋果今日宣佈對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捐助增加至1億元人民幣,以爲中國各地的教師和學生創造成長機會。此次蘋果新增的5000萬元人民幣捐贈將資助爲期三年的“智惠園丁”項目,着眼於中國欠發達地區的數字化教學,預計將影響超過12萬名教師和200萬餘名學生。

達利歐:長期的債務和貨幣循環等三大因素塑造世界

美國橋水投資公司創始人、首席投資官導師、董事會成員瑞·達利歐(RayDalio)在全體大會上發表演講。他提出,長期的債務和貨幣循環、巨大的內部衝突以及國際人才這三大因素正在塑造世界。

達利歐稱,首先,我們看到大量的債務被創造出來,並已被貨幣化。中央銀行爲大量的赤字融資,通過印發創造貨幣,併購買相應資產。第二,貧富差距和價值觀的分歧導致民粹主義出現。第三,國際上涌現了大量人才。

達利歐表示,在其對歷史的研究中,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特別是技術的進步,收入、預期壽命和營養水平等最重要的福祉衡量標準得到極大改善。但這些進化升級伴隨着很大的週期性波動,這包括許多短期週期,最後變成大週期並相互影響。而大週期產生了人們眼中非常好或非常壞的時代。

達利歐認爲,短週期大約持續7年,誤差約爲3年,長週期大約每75年發生一次,誤差約爲25年。正是這些短期和長期週期導致了圍繞進化的上升趨勢的大波動。

責編:葉舒筠

校對:王蔚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